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疫情的關係,覺得這些年時間過得有夠快,我的自由工作生涯,三分之二都在疫情中度過,卻很幸運且安然地來到了第3年,按照慣例,要來寫一下過去一年對於自由工作的想法。
進入正題之前,先複習一下過去兩年寫的內容吧!
目錄
回顧過去三年,我有哪些成長?
第一年:成功以過去的薪資水準存活下來
我一開始並沒有打定主意要以自由工作者的身份過接下來的生活,當時對於自己是否能靠自由工作存活下來,也充滿了懷疑和不自信,所以我最初的目標沒有很遠大,就只是半年內不再找任何正職的工作(2019年5月~2020年1月)。
很幸運地,在身邊人脈的幫助之下,我很快就以過去的薪資水準存活下來,成功撐過第一年,已經遠遠超出原本的預期。
第二年:挺過疫情,延伸事業觸角
只是,當我的自由工作正要步入穩定期的時候,可怕的疫情就來了,經過很多鳥事,多虧了政府紓困、客戶幫忙還有先生的力挺,我雖然一度跑去面試,但還是成功靠著自由工作維生,該還的也都有還完。
在案子比較少的時候,我也沒有閒著,我略過心魔(不敢說自己擊敗,那時還是很沒信心),開始「奈米創業」,創立「內容配研所」,努力在業餘時間創作,也重新制定接案策略,讓風險更加風散。
這個決定,讓我在三級警戒的時候,絲毫沒有受影響,而且還開始延伸事業觸角,首次獲得業配,和演講的機會。
第三年:開始有重大突破
在第二年的尾聲,我家逢劇變,母親生病需要照顧,讓我驚覺只純粹接案維生,依然不夠靈活有彈性,所以我開始打造自己的知識型產品,並架設了知識商城,因為有了前面的個人品牌基礎,所以商城上架後,儘管沒有熱賣,可是仍然帶來了一些微薄的被動收入。
這一年,一個長期合作的客戶,事業規模也有大幅進展,從2人+1工讀生的網拍商家,成為了擁有10多名員工的全通路品牌。而我不只成功續約,還和客戶換約升級,他主動和我談漲價,我們也即將展開全新的合作關係。
同時,我也開始收到更多更好的邀約,首先是錄製Podcast的節目邀請,接著是我長期關注的作家寫信給我,我們後來私底下也相約聊天,他鼓勵我往出書的目標邁進,因此我現在正在努力中,希望能解鎖這個成就。
隨之而來的,是知名科技公司B牌的工作邀約,將與他們合作B2B的新產品推廣。這些機會,都讓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終於被看見了,感覺事業開始有了重大的突破。
感謝大家願意給我機會,也感謝自己過去的勇敢、努力和堅持。
能100%適應主流工作模式才奇怪
某種程度上,自由工作有時候挺像圍城,自由工作者雖然不一定真的會放棄現在的生活,但會羨慕上班族的穩定和公司福利,而上班族則會想逃脫公司這個恣意擺佈員工的牢籠。
或許是因為我已經當了3年的自由工作者,所以常常有人會和我分享,他們在體制內的痛苦、質疑主流工作模式的想法,同時,卻又對於無法適應職場生活的自己,充滿罪惡感,好像這樣的自己,就是一個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魯蛇,在「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陳腔濫調中反覆掙扎。
看著這些朋友的糾結,我覺得很辛苦,也覺得能100%適應主流工作模式的人才奇怪,因為這種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已是1926年的產物。
近100年前,汽車製造商創辦人亨利・福特要求所有員工遵循「每天上班8小時,每週工時40小時,週六週日放假」的規定。雖然工作模式的變革很慢,在過去都是以「世紀」為單位調整,但我們生活在一個史上變化最快、進步速度前所未有的年代,百年後的我們,要完美適應一世紀前的工作方式,本來就不可能。
我們又何必為了這種不合時宜的規定而認知失調,反過來怪罪自己不夠靈活有彈性。
不過,自由工作也不是特效藥
質疑主流雖然是必要的,但這並不代表,自由工作是救贖人生的特效藥,自由工作能讓人暫時擺脫公司的束縛,可是不等於從此就能為所欲為,還能以此賺取收入。
曾幾何時,自由工作被套上了美麗而朦朧的濾鏡,在家工作被描摹成一種輕鬆寫意的生活態度(實際經歷過WFH的人,就應該不會再對這個印象感到憧憬了吧),殊不知自由工作者的「自由」字眼,僅僅只是指稱「不隸屬於任何一家公司」的「自雇者」而已,並不代表人生從此解放,因為告別框架、揮別體制,要面對的是更大的未知和荒野。
許多滿懷新鮮感的人,真正投入自由工作之後,反而承受不了缺乏方向感和安全感的生活。畢竟,自由,是雙面刃,沒人管,也就沒有人能幫你做決定,而當每一件事情都需要自己做決定時,其實是一件充滿負擔的事。
放棄自由生活重返職場,不等於失敗
也因此許多人在嘗試自由工作的滋味後,選擇重返職場。也有些人會害怕選擇重新當上班族,等同於失敗,因此寧願苦撐,也不願意面對現實。
每當我看到這樣的擔心害怕,都覺得很心疼,因為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掙扎,在自由工作一年多的時候,也真的嘗試去找工作、壓力非常大。後來之所以繼續咬牙撐下去,也不是我比較強,而是我再次去面試後,發現自己若再重回職場,恐怕又要再經歷一次鬼打牆,若我不接下主管職,無論是薪資,還是能力,都不會再有什麼進步空間,但我對於管理職一點興趣都沒有,我也不喜歡這種線性的發展模式。
於是我和當時的未婚夫(現在的先生)討論,決定重新調整策略再試試,有了他的支持,和運氣加持,我才得以撐到現在。
儘管我有努力,但我很清楚,沒有先生、身邊人脈的幫忙,還有好運氣,我不見得能從事自由工作3年,所以我完全不認為放棄自由工作重返職場,等同於輸家。
我反而覺得社會硬要灌輸這種「贏家思維」很狹隘,把人生道路縮限成窄窄的一條小路,彷彿唯一的目的就是抵達終點,而不是偶爾停下來、繞繞支線、看看不同的風景。
只要親身經歷、盡力嘗試過了,都是勇敢又認真生活的人。誰能指著鼻子指手畫腳說人是輸家呢?輸與贏,不是絕對的對立關係,而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沒有輸的襯托,哪有贏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人生真要分輸贏,就代表我們還受限在一種特定的成功定義,若具備這樣的價值觀,無論身份是不是自由工作者,都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