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ader
書籍內容的定調:為何我絕口不提失敗?

如果已經開始看《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或已經看完書的朋友,可能有查覺到,在書中,我盡可能不讓自己提到關於「成功」與「失敗」的概念。為什麼我這樣定調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成敗與否,要視當事人的目標而定

若一個人的願望就是為一間組織奉獻賣命,如果他在過程中覺得很過癮、很值得、很開心,以達到目的的角度來看,這個人就是極度成功的人。我並不認為非得要怎樣才叫成功,若無視當事人的意願,這也只是強加自己的觀念在他人身上而已。

我不覺得自己有資格評斷他人的人生

而且,我不覺得自己有資格評斷他人的人生,畢竟我連自己的標準都不清楚,我不知道對自己來說,怎樣的人生才叫做成功,我只覺得現在還不錯,但要我自信地說:「我覺得我現在的人生很成功。」我真的沒有辦法,這樣的我,又何德何能為他人的人生設下定義的標準呢?

此刻的事與願違,可能是下段成功的開端

工作10多年後,經歷大大小小的挑戰和挫折,如今回頭看,我發現自己過去許多不如意和挫敗,都將我推向現在的人生道路。如果我過去一路求職順遂,我不會成為文字工作者,我不會成為自由工作者,我不會是現在的我。

那些曾經將我拒於門外的機會,如今看來都是冥冥之中的指引,雖然這麼說非常後設,但若我一直將目光聚焦在那些緊閉的機會門扉、不斷讓大門關上的聲音縈繞耳邊,那我必然會將自己定義成失敗者。

反之,若我別過頭去,尋找其他出路,就算沒走向康莊大道,我仍然可以逃離封閉的內心和自己。

所以,寫書之前,我特別寫了一張便條紙貼在檯燈上,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寫到得意忘形,叮嚀自己寫這本書的初衷,並不是要藉由貶低他人而抬高自我的價值,而是想讓更多人知道,人生道路還有其他的選擇,並非真的那麼別無選擇。

而最近上通告的時候,當主持人問我有沒有什麼建議想說的時候,我都再三強調,如果自由工作生活最後過得不如預期,也不要急於往自己身上貼「失敗者標籤」,因為客觀來看,你絕非一無所獲。過程中的自我探索、所有深刻的經歷和體驗,都將帶領你前往下一段嶄新的旅程。

雖是陳腔濫調、老生常談,但至少你曾有那麼一刻,全心全意、用心地為自己活過。


《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

紙本書購買通路

電子書購買通路

Photo by Ian Kim on Unsplash

邱鈺玲(碎念主婦)

過去是時尚編輯、男裝精品行銷,還做過到府收納。人到中年,誤打誤撞完成了小時候的夢想,成為了自由作家。

訂閱
訂閱通知:
0 Comments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留言
0
喜歡你的想法,請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