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ader

入住新家一週了,之前說好要來分享我的買房心路歷程,而且是一整個系列。所以首先我要先來分享,我如何從一個不買房派,徹底轉變成買房一族?

自己的房間:那些我住過的地方

從小到大,除了小學一年級那一年之外,一直到大學二年級為止,我都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房間。

雖然我國小到高三為止,確實有一個獨立的空間可以睡覺,但那其實是後陽台外推隔出來的狹小空間,裡面擺著一張上下舖,下鋪是全家人的倉庫,所以要說那是房間嗎?我覺得應該是不算啦。

也因為這樣,我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我完全不覺得誇張。我的意思是,房東這樣做真的很不道德,但你說那樣能不能生活,答案當然是可以,因為我就在這種空間裡面度過了我的青春期。

問我為什麼那時過著這樣的生活,是因為20幾坪的房子裡,從一家四口,後來多了兩位長輩搬來,所以我就被告知要住到家裡的最深處,房間與廚房比鄰,我的床與冰箱僅有一片木板之隔。

以前當然會對這種環境和居住條件感到怨恨,尤其是看到同學的成長環境,說不羨慕絕對是騙人的,但現在我也不想再為此抱持任何情緒,因為現在的我能理解父母當時的無奈,如果是我,我或許不一定能做得更好,我能做的,就只有不要再複製相同的情境給任何人,甚至不要再複製另一個人來承受這世界的一切。

或許就是因為我從小到大連個像樣的書桌都沒有(如果要用書桌,必須去我哥的房間),所以我對於吳爾芙說「女人若要寫作,就要有自己的房間。」,這段話印象格外深刻,也一直在追求真正獨立、自由活動的空間。

沒有當時房間的照片,但房間的格局大概長這樣。
IKEA這張桌子長得超像我以前的書桌,當時看到的時候,學生時代的記憶一湧而上,那個在侷促空間挑燈寫數學習題、準備大考的自己。還有擺一本課本就滿的桌面。大大的我,擠在小小的空間讀書。莫名的有安全感(?)這就是貓咪塞進紙箱的感覺嗎?

到了大學三年級,服裝設計的作業越來越多,我承受不了每天來回加起來通勤3小時(捷運輔大站在我畢業那一年才蓋好,可惡)、早出晚歸又睡眠不足的日子,所以在輔大工商城租了一間獨立的小套房,雖然只有對內窗,而且窗戶小到不行,唯一的窗戶上還有抽風扇,現在想起來差不多就像是監獄,但那是我第一次自己在外面生活,可說是快樂地過了兩年。

大學時期租的獨立套房。很暗,電燈壞掉半年,房東都一直裝死不來幫我修理,後來我就索性靠著檯燈生活。從這個時期開始,我每離開一個住處,都會留下一張照片紀念。想不到現在也能以此看見自己的成長。

畢業後回家住了幾年,變成了社畜,有了薪水之後,也成為了更加追求獨立生活的社會人,所以我一直在盤算搬出家裡自己住。但中間有被母親阻撓,認為出去租屋很貴不划算,但年輕人只想用錢買「可控且自由的生活」,而不是「省錢但寄人籬下的生活」,所以我在2017年(大學畢業6年後)終於不顧一切地搬去跟大學同學住。

那時的我,其實是在等當時的男友(現在的老公)回台灣之後同居,所以和大學同學的租屋處只是暫時的落腳之處。不過,那時的我,有體面的工作、有獨立的生活,沒有人干涉,每天都過得很開心。排除那個租屋處隔音很差,聽得到隔壁戶的笑聲、說話聲,還有莫名其妙漏水、淹水等如今想起來覺得超級荒謬的屋況,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每天兩點一線上下班,下班後買菜回家煮晚餐、睡前運動、寫文章、讀日文,和男友視訊。假日去週邊的花博園區散步,或是去美術館看展,那時的我,年輕、經濟獨立、自由,真是一段精華的時光。(中年人的感嘆)

在這小小的房間,我做了很多事,還寫了一篇至今流量依舊很高的文章

後來男友(現在的老公)從日本回來了,我就火速搬離這間雅房,跑到永和開展了3年的同居生活。

永和的租屋處是我的租屋生涯中住最久的地方,如果不是因為一些家中的狀況和結婚,以至於我必須搬到婆家,我可能到現在還繼續住在那裏。不過也是因為住在那裏,讓我開始思考買房子是不是我人生的規劃之一。

以上是我曾經住過的永和租屋處。是一間由40坪房子隔出來的大套房,一房一廳一廚一衛,以兩個人生活來說非常舒適,雖然有點醜,而且噪音很多,但附近機能真的很好。我在這裡經歷了許多人生轉折,其中最大的生活轉變,就是在這裡開啟接案生涯,還有經歷疫情。

同居,意味著雙方有論及婚嫁的念頭,所以當時男友的父母,有問我們要不要買房,兩個人存錢比較快。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時的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反應就是翻白眼,我一定想不到六年後,我給了自己一個跨時空打臉,所以凡事都不要把話說得太死,飛回來的回力鏢很痛。

那時候我之所以是這種過激的反應,是因為我當時認為房價很高,我們根本買不起,而且我們那時候對於未來的人生規劃並不確定,我們覺得租屋的彈性比較大,尤其是對我這種愛好自由的人來說。此外,我們當時也覺得那不過就是父母的傳統價值觀:有土斯有財,要結婚一定要買房子。因此,當時的我們對此嗤之以鼻。

心態的轉折:從不買房到堅定買房

那,既然如此不屑一顧,為何多年後的自己現在卻買房了呢?原因還真的蠻多的。

以下是改變我心態的原因,依重要程度排列:

  • 入住婆家之後,我發現我一直寄人籬下,而我和原生家庭關係並沒有很好,所以若我哪天和先生分開(無論是否自願),我都沒有自己的歸宿。
  • 不想再被干涉生活,寄人籬下就代表要面對很多無法控制的事情,這是身為控制狂的我難以接受的事。
婆家的臥室
在婆家的工作空間。我就是在這裡寫完第一本書的。
  • 疫情讓房租飆漲得飛快,而且漲幅高得嚇人,我沒有信心中年以後還有辦法應付難以捉摸的租屋市場。重點是,政府看起來並沒有真正從核心改變租屋市場。我知道有租屋補助等等,但租過房子的人都知道,實務上會遇到多少難題,畢竟房東要的是投報率,而現在出租房屋的投報率已經很低(聽說是2%),比投資股票還低(平均約4%)。在這種情況下要求房東配合政策,根本和房客的需求完全衝突。因此我認為「租不如買」的狀況還會持續好幾年,直到嬰兒潮世代全部入土、少子化世代步入中年,那時候我已經快要成為老太婆了,但在此之前,我還是得要有個地方自住才行。也就是說,我沒有辦法控制租屋市場,我也沒辦法改變房屋買賣市場和高昂的房價,打不贏,那就加入吧!
  • 房價很高沒錯,但和股票一樣也有低點。而且我們之前並沒有搞懂買房遊戲規則(頭期、貸款、寬限期等等),其實仔細規劃、目標總價不要太高,兩個人一起努力,還是有辦法做到的。
  • 要背房貸,而且要繳很久,但房貸會隨著通膨貶值,所以只要現在負擔得了,未來的負債只會越來越小。(我現在的房貸是我收入的四分之一)
  • 有人說房貸繳30、40年,要確保未來也要有穩定收入,才能繼續繳下去。但我本來就是靠自己接案,所以我完全不擔心「穩定收入」這件事,這件事在我還沒買房子的時候,我就已經在經歷了,而且我早就認清我們這一代,是會一直工作到死、沒有退休生活的世代,因此這對我來說完全不是問題。
  • 另一個常見的說法是,要繳30、40年,真的壓力很大。但只要住滿6年,不想再繳房貸,還是可以脫手賣掉,也不會被抽高額的房地合一稅。也就是說,沒有一定要繳完啊…。
  • 步入中年,加上經歷疫情之後,我沒有那麼嚮往自由了。我現在連離開家門都很懶。

總之,隨著年紀的增長、處境的變化,想法是會改變的。和老公取得共識之後,我們從2021年開始規劃並正式執行儲蓄和投資計畫,存到2023年,終於接近頭期款目標,然後我們就開始看房子,最後在2024年年初買到現在的住處

現在的住處46年老公寓的頂樓和頂加

沒開燈的自然採光,坐在沙發上都會舒服到呈現癡呆樣。整個人相當地放鬆。
經過些許現成的家具布置之後,現在大概長這樣。雖然還是半成品狀態,但已經看得出整體的風格調性。
我全新的工作區域

現在這間房子,或許在某些人眼裡,只是個住不了多久又會殘害膝蓋的破舊公寓。但,對我和老公來說,這間房子是我們在陷入低迷晦暗時,照進生命的一道曙光。

因為正如上圖所見,這是一間採光絕佳的房子,通風很好,前屋主翻修得也恰到好處,沒有過多的贅飾,在這個陽光、空氣和水都要花錢,才能獲得好品質的時代,這房子的存在已然相當難得。唯一的缺點就是屋齡真的很老,但物件地理位置機能超優,所以我們不僅成功貸到新青安,還獲得了8成的貸款。隨後我們只花不到60萬進行基本裝修和家電裝設,其他都買現成家具就直接入住了。我對我的品味還算有點信心啦。

至於我為什麼沒有把頂樓(4樓)當成缺點呢?

因為我極度厭惡噪音。

在婆家的時候(3樓),我每天都要承受上下左右鄰居們的噪音攻擊,但我連換氣密窗的決定權都沒有,這件事情真的是讓我鐵了心要買房子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買在頂樓,對我來說只是要爬比較高而已,當作運動就好,我再也不用擔心被鄰居吵,還可以在頂加養花蒔草呢!

至於我如何看待超高屋齡這件事呢?其實這也是經歷了一番心境轉折,最後才接受的,但挑選物件的過程經歷,以及我們的策略,又可以再寫一篇了,所以就留著Ep.2再寫吧!

邱鈺玲(碎念主婦)

過去是時尚編輯、男裝精品行銷,還做過到府收納。人到中年,誤打誤撞完成了小時候的夢想,成為了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