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寫10月月記的時候,才發現上個月的月記忘了放工時。作為彌補,本篇月記寫得超長。
10月工作天數:21天 10月總工時:44hr35m 10月每日平均工時:2.1hr
發生哪些重大的事?
- 首次參加實體講座,並擔任來賓
- 出版計畫結果相當順利
- 迎來特別的工作邀約
- 工作網站改版終於完成了70%
接了哪些案子?
- 社群行銷x3
- 內容行銷x2
首次擔任實體講座的來賓
因為之前接受Podcast節目《斜槓先修班》的訪問,所以10月初我就受邀擔任首場線下活動的來賓。本來的活動流程,來賓參與的時間並不長,但後來流程大改,以致我無法如願以償地在台下耍廢,一個社恐居然要上台講這麼久的話,真的要做足心理準備耶,不過我全程都抱持著學習、交流,還有自嘲的心情參與,漸漸地壓力也就沒這麼大了。
比較意外的是,本來以為活動尾聲的交流時間,我會一直當壁花,站在旁邊不知所措,結果蠻多人聽完我的分享之後,都跑來跟我聊天,大家人真的是太好了嗚嗚,當下也非常慶幸自己沒有回絕參加活動,聽到一個個不同的故事,在佩服大家的努力和勇氣之餘,我也覺得自己被啟發了。
或許社恐就是要這樣漸進式的接收溫暖,才會慢慢學會如何和陌生人交流吧。
我也要感謝自己的勇敢,不斷地跨出舒適圈、一次次地克服障礙,才能一次次地觸及始料未及的機會和風景。
出版計畫如願以償
我10月初的時候,在IG上宣布要休息1個月,一方面是因為健康狀況又出問題,讓我很累,另一方面則是出版提案的事情,折騰了我好幾個月,雖然我知道編輯已經快馬加鞭了,但我的急性子還是讓我始終懸著一顆心,不知道自己的努力到底會不會付諸流水。
不過還好,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我在10月中的時候,終於確定如願以償,總算放下心中大石,可以繼續辛苦了(?)
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我說得如此保守,既然確定了,就應該要開心地大肆宣傳才對啊。我懂,我其實也很想,但被編輯下了封口令。因為以他過去的經驗,常常有到了最後一刻,計畫告吹的事情發生,所以他不希望我太過高調。雖然我現在還是說了,只是說得比較曖昧,希望大家都懂的。
我接下來也會努力讓計畫付諸現實的。
工作網站改版,終於大刀闊斧完成了70%
因為整個上半年都在忙出版提案,還有平常的專案工作,工作官網的改版計畫就一直被我無限延宕(唉,被拖延的計畫可多著了),加上我一直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要改成怎樣,然後對於Oxygen Builder的功能,也沒有非常熟悉,只能花時間邊做邊查資料邊學。
趁著最近休息,剛好工作上也有需要,所以就趁機把想改的地方改一改。雖然沒有全部改完,大概至少還有3頁以上要調整,不過重要的地方總算都用好了,也學會了很多技巧。
之前請工程師幫忙時,由於預算的關係,並沒有請他幫忙設計,所以都是照著過去我用elementor隨便做的版型複製,可是熟知elementor的人都知道,那是個簡單卻bug很多的編輯器,如果設計太多,會使載入速度變慢,簡言稱就是太肥了,跟我一樣。
而且很多我想要的功能,都無法用它實現,所以當時才改用Oxygen Builder這個相對冷門的編輯器。
這次的視覺參考了no-code的架站平台Webflow,我蠻喜歡Webflow的,唯一不喜歡的就是價格(笑)(雖然有免費版啦,可是免費版做不了什麼事),但我覺得上面的模板設計都很美,因此看了很多設計,統整出一些自己喜歡的樣式。當然基於技術能力有限,以及有些頁面還沒有改完,使得我的網站設計邏輯沒有100%嚴謹,很多地方都有破綻,不過我自認已經比之前好了,反正我每個月都會找到不滿意的地方,之後也會繼續微調的。
以下是頁面修改的Before & After:
本來這次也打算寫架站日記的,也確實寫了幾天。不過這次改版斷斷續續,我也常常忘記要做這件事情,因此只能用前後對照圖聊表心意了。
原來世上會有人因為我的特質而捎來工作邀約
這個月,一位我十分尊敬的品牌老闆約我見面,說有合作想跟我聊聊。會面後才知道,原來他和合夥人一同創立近20年的品牌,最近想要重塑品牌、撰寫品牌手冊。
雖然很開心他有想到我,可是這並非我的專業,就算我想接,我也完全沒有把握能把這個案子做好,萬一搞砸了,不只浪費他的時間,還很傷彼此的感情。
我把我的疑慮和想法告訴他,沒想到他卻回了一段讓我格外感動的話:「其實我們也不是沒有找過專門做這種專案的公司,但是合作後覺得他們的東西很制式。之後我就想到你,覺得之前合作的時候,你給我的感覺、合作的成果,還有當時你提出的想法,是我們很欣賞的,而且你也是有行銷概念的文字工作者,所以才想說問問你的看法。」
當下驚覺,原來世界上還是會有人因為我的特質而找我工作,不全然只是看專業程度。而且在那個當下,我突然想起了以前曾經被說:「你的文章賺不了錢。」的往事,就更有一種暢快的感覺,感覺終於證明了自己。
後來和那位老闆的談話很愉快,接下來會進入報價階段,希望能順利拿下這個案子。
玩《模擬市民4》也能激發對於工作的感慨
最近因為《模擬市民》要出新的了,因此開放讓玩家免費玩《模擬市民4》,我也才終於有機會玩到這款眾人推薦的遊戲,事實上我真的很快就玩得相當癡迷,還在遊戲裡當了現實生活中無法接受也無法勝任的感情騙子與花癡,這大概就是虛擬世界的迷人之處吧。
而且想不到在遊戲的過程中,居然還能給我生活的啟發。
我扮演的主角是一名還沒成名的窮畫家,她非常厭倦自己受人擺布的工作環境(嗯?不就跟我之前一樣嗎?),因此每到下班返家後的時間,她總是極度不快,恨不得馬上撥通電話,用幾句話就痛快地和老闆說再見。
不過當玩家的好處,就在於我們擁有上帝視角,我們可以透過遊戲介面和儀表板查閱角色的狀態,然後發現她其實只要再忍一下下就可以升遷了,因此我忽視她當下的不適和憤怒,繼續讓她從事討厭透頂的工作。
可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貧乏人生的可恨之處,就在於我們一輩子不可能擁有上帝視角,每個決定都動輒得咎,我們無法知道再忍一下下會不會更好,但也不知道是否會因為忍讓,而讓生命從此出現轉機。
我不知道其他人如何看待這件事,但對於我這個草莓族、玻璃心的急性子來說,耐著性子讓子彈飛一會兒再決策,或許也不會像我以往以為的那樣,損失這麼多。
或許失與得,在許多時候,是一體兩面的,而我總是太過專注其中一個面向。
本月份看了這些書
因為最近在研究稿費的歷史,所以看了以下書籍:
深入研究稿費為什麼總是這麼低的原因,就發現這本書其實給了一部份的答案。之所以說是一部份,是因為作者踩穩了某個立場找戰犯,堅決認為是網路平台讓藝術家的生計總是如此捉襟見肘。
要是過去的我來看這本書,絕對會拍案叫絕,大大同意他的論點,但現在的我會認為,即便是科技的出現、娛樂選項太多導致創作變得更不容易,可是換個角度想,這正是時代的自然走勢,平台必須獲得大眾支持才得以延續,就算我也是深受創作貶值之苦的當事人之一,我也不得不承認某些人、某些機構就正好逢迎了人性,而這不應該被認為是邪惡至極的。
作為以文字維生的人,只期望能找到相對平衡的方式,與之共存了。
《Scratch: Writers, Money, and the Art of Making a Living》
研究稿費議題,在有限的能力下,找到的資料大部份都是華文市場的,但我很好奇西方世界有沒有相同的問題,找著找著就發現這本書。
有別於《藝術家之死》的鮮明立場,本書作者則是訪談了數十位作家,請他們分享自己的寫作之路、稿費還有對於作家收入的想法,受訪者不乏知名作家,像是《點子都是偷來的》的Austin Kleon、《失戀排行榜》的Nick Hornby,都公開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我本來以為每個文字工作者都會對長年的微薄稿酬義憤填膺,結果事實證明,人多意見就多,並不是每個人都很贊同「作家談錢」,即便他本身是個暢銷作家。
但意見分歧,會讓創作環境變得更好嗎?
我仍然沒有答案。
這本是我無意間發現的,和稿費的議題沒有關係。作者用科學方法驗證各式各樣的人生抉擇,讓我非常感興趣,實際看之後,也真的不讓人失望。
光是作者為了寫這本書,看了成千上萬的論文(他說是10萬篇),就足以令人敬佩,我應該連100篇都看不完,他這本書到底籌畫了多久啊…
然後書中統整了各國的研究結果,告訴讀者做任何職涯的重大決定,千萬不要「追隨熱情」、「相信性向」,至於為什麼、又要如何做決定,書裡會給你好答案的。
自從不再上班之後,只要有和自由工作、接案、一人公司相關的書籍,我都會找來看。最近因為重新跑圖書館,就意外發現這本書,本來對於這本書,我沒有想太多,只覺得內容架構蠻完整的,想看更仔細,所以借來看。
後來越看越覺得作者的名字好眼熟,看經歷之後發現,原來這就是還沒成為唐鳳的唐宗漢,和一眾無私的作者共筆的。
我過去一直以為,只有英國大師韓第很前衛,早早就提出了「組合式工作」的概念,結果唐鳳也一直走在時代前沿,在21年前就寫了接案指南(那時她才20歲!?),而且當時還獲得出版社首肯,同步將全文放在網路上,讓大家開源新增內容,只可惜原來的網址失效了,但還好有好心的網友留下了pdf的全文版本,在我比對之後,儘管比書的內容少了一點,可是也已經頗為完整了,若借不到書的朋友,歡迎去看看。
哇,稿費的歷史,這個題目好像可以更深入的研究!
你介紹的兩本書好棒 😻
這議題超有趣喔!我已經寫了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