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ader
可憐之人不一定可恨 讀《吾業遊民》

我怎麼發現這本書的?

這又是一本逛書店看到的一本書,我幾乎沒有太多猶豫,就買回家看了。

除了自己一直以來都很關心無家者議題之外,我也非常好奇一個資源不多的無家者要如何經營一個網站,而為何已經有了這樣的名氣,他依然沒有擺脫街頭人生?基於種種疑惑,所以就買了。

我為什麼開始關心無家者議題?

本來對社會議題不太重視,但一切都起於我22歲時的某個中午。當時跟公司主管一起吃完飯走回公司,路邊有一位坐著輪椅街賣的先生跟我們推銷抹布跟原子筆,我笑笑並鞠躬說:「謝謝你,我目前還沒有需要。」而主管則是冷眼站在旁邊。

當我們走遠後,主管跟我說,他一向不會跟這些街賣者買東西,因為他覺得「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如今,「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成為了我人生中最討厭的話的第一名。但當時我只能察覺自己的憤怒,卻說不明白情緒背後的原因。

27歲那一年很特別,台北初次下了雪,我也第一次參與了無家者的尾牙志工,第一次親自跟這些人接觸。我記得當天本來很緊張,也有點害怕,因為在當志工之前,我確實對於無家者、弱勢者,仍存在一些偏見,甚至我在閱讀《吾業遊民》的時候,有時腦中還是會浮現一些不夠體貼的想法,雖然很快就能意識到。

那一天我擔任現場垃圾處理跟資源回收的工作,有一位行動不便的無家者阿伯,笑笑對我說:「謝謝你們在這麼冷的雨天,還願意到這邊陪我們。」

頓時我覺得非常羞愧,羞愧自己曾經對他們有過那麼多不禮貌的成見。我在不夠了解他們的情況下,只用一面之緣,就審判了他們的人生,這是何等不公平的事。那天尾牙結束,他們有些人沒有接受芒草心協會的好意,去收容所取暖休息,仍然堅持帶著打包的餐食和現場發放的物資,回到台北車站周邊的角落,滿足地窩在睡袋裡。

看著那一幕,我心想,如果有一天我也因為一連串的不幸而流落街頭,我還有沒有辦法感謝這個世界?

從此之後,有相關的訊息我都會看,也更理解自己為什麼討厭「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因為命運總能超乎人的想像,過於安逸之人,是無法想像世界悲慘的極限的。

看完這本書的感想

《吾業遊民》的作者,就是一連串悲劇的總和。他有一對倖免於納粹屠殺的父母,但終其一生都活在戰爭的陰影之下,而無力教育跟養育他,於是小學也沒畢業的他在10多歲時開始吸毒、流落街頭,直到30歲才主動戒毒。但沒有一技之長,半輩子都在街頭度過的他,已經無法回到定居的人生,因為他受不了人一定要在一個地方定居才能生活的概念,他想流浪,所以他繼續流浪,直到某一天到了柏林的網咖,才開啟了他的部落客之路。

儘管相較於長年深陷泥淖、真的別無選擇的無家者,他依然是相對幸運的人,因為某種程度他也有「選擇」流浪,而且他還能在網咖中遇到願意對他釋出善意、教他用電腦,甚至架設部落格的人,也夠聰明,才能有比較好的結果:翻轉階級、與過去的人生和解。

不過看了這本書之後,這本書讓我覺得,這個社會的生活方式還是過於侷限,多數人也不曾懷疑過這一點,以至於容不下像他這樣,不想被框架限制的人。如果他再晚一點出生,會不會好過一些?也許有更多元的就業選擇不必流落街頭。也不禁暗自感嘆,如果我早一點出生,生在他那個年代,我會不會也過得很痛苦,甚至也步上他的命運?

畢竟,我以前也覺得在同一家公司待超過五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也覺得自己絕對做不到(確實我也沒做到過),是因為我還有soho這個選擇,才讓自己過得比較舒服。

所以真的會覺得,我現在過得相對好,也只是因為我夠幸運,身在對的時代,有足夠多的資源跟選擇,並不是因為我真的比較努力。看了書裡面那些他們為生存掙扎的過程,真的不會覺得自己比他們更努力的。

書裡印象深刻的句子

  • 對於我這個城市人來說,這片平坦的大地其實是個啟示:很多東西我們根本就不需要。
  • 到底為什麼會有我們這種人?對啊,為什麼呢?因為有些人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答案就是這麼簡單,有些人則是被陷害的。如果人類還稱呼自己是人類並在一個有人性的社會,就不能對這些人視而不見。
  • 過去的人生中我很少受人信賴,懷疑是我們的通用貨幣,別人懷疑我,我也懷疑別人。
【購書連結】

點此到博客來購買

點此到讀冊購買

圖片來源:博客來

邱鈺玲(碎念主婦)

過去是時尚編輯、男裝精品行銷,還做過到府收納。人到中年,誤打誤撞完成了小時候的夢想,成為了自由作家。

訂閱
訂閱通知:
3 Comments
最舊
最新 Most Voted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留言
Ariel
4 年 之前

我對這句話也有反感經驗,一方的人認為事件者可憐,另一方就要出來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不要浪費同理心,去觀察事件的負面種種真實性。那,覺得可恨的人,為什麼不就直接表明討厭就好?

視他人的弱項,與「不夠努力」或「沒有做得更好」劃上等號表達可恨,我實在不是很認同。

前年某天傍晚,我在北車排投幣機買車票,眼看前面一個65左右的阿伯,似乎詢問了兩三個人沒有回應,他向我走來,問我有沒有零錢可以幫忙他買車票。他看我沒有掉頭就走,邊說邊越來越靠近,夾雜口乾舌燥不是太好的口氣,說真的即便是普通熟人有事相求,突然太靠近我也會閃躲,而當下覺得他著急無助可憐,又不希望他再急著靠近,直覺用台語回他:阿伯,等一等!阿伯你先等我買完我的車票!

他真的就靜下來在旁邊等我買完
我問他需要多少零錢,到現在我還記得,他說67元
他說著北上來看工作,可是工作沒了,家裡如何如何,不夠錢回家批哩啪拉的像是在陳情
我手上正好有一把零錢,攤開手掌我對他說:這邊夠不夠你自己拿
他就只拿了67元,而我念頭一閃,掏出口袋中的50元硬幣跟他說:這個你買點東西吃
我就快速的離開了

年紀到了,沒辦法吸收太多陌生人情緒,即便有點感傷,學著不去過度猜想故事背後的好壞、真實樣貌,
覺得自己就是給予他當下的回應與微薄的關懷,或許這樣他跟我,都對彼此仍抱有希望。

想起曾有朋友在路邊等我,被路人借了200元,我唸了她,唸她不要再被路人騙。而我自己在阿伯事件後回家跟家人講,我也被家人唸,雖然現在想到還是會覺得200元是有點誇張~~ (^^)
那時我才明白朋友的感受
很多時候是出自於當下做這個行為的動機
滿足自己可以幫助他人,在些付出互動中獲得些微成就感
當我們只能選擇視而不見的需求還是很多時
藉著從身活周遭給予簡單友善關懷
也是持續對社會抱持希望

Ariel
4 年 之前

嘿呀~~~

3
0
喜歡你的想法,請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