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房價很高,沒有背景、沒有父母幫忙的普通人,要如何存到頭期款,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房子呢?本篇就要來分享一下我的經歷。當然,我的經驗只是個案,沒辦法代表所有人,絕對不是正確答案。也許有人有不一樣的經驗,歡迎在底下留言交流。
目錄
我們買房前的背景條件
如果時光倒流,去跟30歲的我說:「你以後會有自己的房子喔!」
我一定會說:「欸~少來,怎麼可能?我根本不想買房啊!而且房價這麼貴,我怎麼可能買得起?」
這應該也是不少人的心聲。
前面已經說完我如何從一個不買房派,變成有房一族,現在要來說說,我如何讓自己買得起房。
如果追蹤我有一段時間的話,應該知道我超過30歲才開始投資,在那之前,我是一個有學貸又不懂理財的人,因為我一直覺得自己數學很差。直到30歲為止,我所有的存款就只有新台幣20萬,所以要論買房的條件,我其實跟大多數人一樣,並沒有很好。
那我老公呢?
他確實是比我好一點點,沒有負債,存款比我多一些,還有幾張股票,但也只買得起一台便宜的二手車,可是他也沒買。頭期款?不好意思,沒有。而且買房前他也沒有非常積極投資,久久買一次股票,就一直放著。
我們兩個的月收入也非常普通,薪水、獎金、被動收入,加起來就差不多10萬元上下。我想,在很多人眼裡,這種條件要買房,根本是天方夜譚。
但依照結果來看,我們還是買到了。雖然是一間老房子,不過終歸是買到了。還買在不錯的地段。
那我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普通人如何規劃頭期款?
盤點所有資產
在確定要買房之前,我連我自己總共有多少錢都不知道。但篤定要買房子之後,我就和老公一起盤點我們兩個所有的資產。打開所有網路銀行、證券戶等任何有可能放錢的地方全部找出來,如此才能知道自己累積資產的起點在哪裡、買房之路有多遠。
那時,我們2個人的總資產,加起來沒有超過100萬。很驚人對吧?
思考每月能負擔多少房貸
盤點完資產之後,雙方就要討論每月能負擔多少房貸。
和租屋一樣,通常會建議房貸不要超過三分之一,依照我們的收入,每月房貸總計不超過3萬是最安全的,若能貸到新青安,那就可望把房貸壓得更低,讓自己負擔不會太重。
現在因為我們成功貸到新青安,因此我們的房貸目前只佔收入四分之一,因此付起來並沒有很吃力。
但我們當時並不知道自己能否貸到新青安,所以全部都是以最糟糕的狀況下評估的。比如:我們假設銀行不會貸給我們8成,只願意貸7成、也假設我們的貸款年限是30年、寬限期2年、利率是最爛的,所以我們要再多準備一點現金(當時是抓目標總價的4成,當中的1成是裝潢和緊急預備金)。這樣才能盡可能留一點餘裕給自己。
回推目標總價
有了上面兩個數字,就能利用網路工具,回推出符合還款能力的購屋目標總價。
那我們回推後,大概能負荷的目標總價為1200萬元,並不是很高,但至少已經知道我們要鎖定哪些目標,以及我們的買房之路有多遠了。
每月收入配置
算完這些之後,回頭看看自己的存款,如果還很遠,就要檢視自己平常花最多的項目是什麼,然後想辦法開源節流。
每月確實執行計畫並定期檢視
我當時和先生是每個月月底都會統計兩人的收入、花費、投資報酬,以及總資產,看我們是不是又離目標更近了,如果沒有,就會檢討。如果有,就繼續。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房子?
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
兩個人一起買的話,一定要討論,不然一定買不到房。來自不同背景的兩人,對於居住的想像一定不一樣,就算對方都說沒關係,但實際上去現場就會有感覺。若沒有想法,可以先看一間兩人粗略都能接受的中古屋,然後實際去現場看,就可以知道自己最在乎什麼。有些房子真的是站在門外就不想進去,不過沒有親身體驗,是無法感受這種感覺的。
另外,條件的權重也很重要。有些人很知道自己的需求,但是一個都不退讓,這樣當然不是不行,可是就是要口袋夠深才有辦法。像身邊有例子,就是夫妻倆要一起買房,但其中一方非常堅持自己的各種條件、完全不退讓,卻又預算不足,所以我們明明是同時開始找房子的,結果我們都在新北買到了,他們還是沒買到房。
物件條件表,幫你選房選房仲
了解自己的需求,並做成表格,不僅能夠快速篩選物件,也能幫你篩選房仲。
好的房仲會非常細心留意你的需求、跟你討論;不好的房仲,只會看你的預算,忽略其他需求,一直說服你買他塞給你的物件,甚至一直跟你說「沒有一百分的房子」等等。我之前就有遇過,當時我就直接回他:「是否完美,以及物件的分數是由我決定,不是由你決定。」之後就沒有再跟他往來。
而且先列好需求,你也會因此有很大的機率,被房仲列為A級客戶,而不是觀光客。因為你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就能幫他省下時間,加速成交。他就會把你放在優先順序,推薦你一些好物件。前提是他是好房仲。
我的房仲說我設計的表格超好用,我們在交屋後的慶祝聚餐中,他問我可不可以拿去接待其他客人,我說當然可以(笑)。
所以我也在這邊公開我的表格,如果你有需要,可以直接拿去用。
頭期款目標達到9成的時候就可以去看房子了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錢要存到再去看,但老實說很難一次就找到喜歡的房子,大概前10間內看的房子都只是練習。
而且就算你喜歡、手邊剛好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
有時別的買家速度比你快(不見得是投資客),有時是屋主突然就不賣了,這些狀況我們都有遇過,所以最好在手頭有九成把握的時候,就開始看房子。一邊看、資產也一邊累積,最後等到黃金交叉的那一刻,你決定的速度不僅會很快,同時也拿得出錢。
但看房子前,建議先看大環境,因為有些行政區會跟你想得不一樣,有可能比你想得還好。像我們就買在一個當時想都沒想過的地方:中和積穗商圈。也不是覺得不好,而是腦中根本沒有這邊的資料庫,但實際來看之後,發現超級無敵方便。
但也可能比原本想得還爛。比如原本以為某些地方交通方便,但實際上很會塞車,或者是公車很少、附近機能很不怎麼樣、甚至有很多砂石車經過…之類的,都要到現場親自感受才會知道。
符合表格條件8成,再去現場看
我們並沒有看很多房子,也沒有看很久。一年多的時間內,我們看的房子不超過20間,但我們跑了很多行政區:桃園藝文特區、大業大有、經國重劃區、小檜溪區、新北新店、中和、永和、三重、五股、蘆洲、三峽、北市木柵、景美等等。後來範圍漸漸集中在中永和、三重、木柵,最後落腳中和。
看房是一件很累的事,很浪費時間,雖然實際上進房子裡面的時間不會太久,有時候遇到A案,還要跟別組買家搶著看,可是到物件現場也要特別騰出一段時間,所以如果光看照片就能看出很多疑慮,我們就不會去現場。
但要光看照片就能發現問題,首先也要先知道自己認為的「問題」是什麼,因此物件條件表非常重要。畢竟每個人在乎的事情不同,而且房仲也不知道你的喜好,所以搞清楚自己要什麼,並且跟房仲講清楚真的很重要。
有時候房仲並不是故意不告訴你屋況(當然不告訴你漏水、海砂屋、壁癌、凶宅這種重大瑕疵的話就是故意的),而是他們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我們的房仲說,有些人即便是自住,也不在乎是不是海砂屋、附近有基地台、福地、凶宅…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我在台北市的某個學區附近看到一棟大樓,售價很便宜,但隔一條巷子就是整山的福地,旁邊弄了一個滑草場,很多帶著小孩的年輕爸媽在那邊玩耍,那畫面真的很魔幻。一邊陰森恐怖、一邊卻充滿生機。
不過我光是經過那片福地,就起雞皮疙瘩,無法想像那個社區的住戶,一打開後門、後窗,直接看到別人祖先是什麼感覺。
總之,如果你不說出不滿意的點,房仲就會假定你可以接受,然後就會開始推銷,或是一直找類似的物件給你。
我們的房仲都會主動問為什麼不喜歡,我們也會很明確地告知疑慮。但一開始物件條件表提交之後,房仲找的物件,就已經算是蠻精準的,只是初期還是會遇到一些不可逆、不可改變的狀況,才沒辦法馬上下斡。
不過跟許多看100間房子,或是看房子看5年、8年的人相比,我們速度還是算快的了。
保持彈性,適時調整表格內容
雖然我們用表格找房,但我們的表格在整個過程中,也微幅調整了3次。
由於金錢現實的考量,以及實際走訪一些物件之後,我們發現其實並非那麼難以接受,所以3次調整,都是一直在放寬條件。
比如一開始我們並不接受頂樓,擔心漏水維護的問題,但現在我們就買在頂樓(笑),因為我們後來覺得頂樓比較不吵,而且只要有搭棚子,就不用擔心防水漆脫落,以及過度曝曬的問題。
我們放寬的條件,還有屋齡。
最開始我們設定的屋齡範圍是不超過36年,可是我們現在買的物件是46年(再笑)。
之所以放飛自我的妥協,是因為以下因素:
- 雙北物件30幾年的物件,大多有海砂屋的問題,所以要看就只能往更年輕或更老的物件找,但更年輕的買不起,就只能選老屋了。
- 老屋如果保養得好,其實並沒有很差。我們親眼看過好幾間台北市屋齡在50年的房子,屋況都比不少27年的好。當然內部結構沒得比,新房子的制震工法和強度一定比較好,但相對地也會反映到價格上。要所有條件都滿足,就得拿得出相應的代價交換。所以,妥協吧!只要樓梯間沒有明顯裂痕,那就沒有問題。幸運的是(?),交屋前,我們的房子剛好經歷403大地震,而鄰居也很有心,特地邀請結構技師替整棟公寓檢驗,雖然牆面有一點點龜裂,但都沒有到危樓的程度,後來也請室內設計師協助補強了。
- 買房前的3個月,適逢新年回娘家。我老家就是老公寓,婆家也是老公寓。在爬樓梯的過程中,看到樓梯間的壁癌,我突然想到,自己以前都能在這樣的環境生活,也不覺得有哪裡不便,而大部分我看的物件,都沒有比自己老家差,還有什麼好挑剔的呢?
基於上述原因,最後我們調整了一些項目,買到了現在這間房子。
選擇「單一斡旋制」,並踩穩底線
但有些底線仍然是不能退讓的,像是錢、採光和噪音。因為這些是不可逆的條件。你一接受,就只能忍受,沒有反悔的餘地。
之前就有房仲看我們預算不高,直接丟一間在高架橋正旁邊的物件,我當下真的非常火大,因為我明明在物件表裡面寫了無法接受噪音、而且權重很高,顯然他完全沒有在看,所以我之後也不跟他往來。
也有另一個房仲,在我們表明有意下斡旋的時候,才跟我們說屋主底線踩很硬,要我們再加價。我們當時聽到屋主的底線,就決定放棄那間物件,也直接說給該房仲聽:「如果我接受這個價錢,那間物件顯然還要裝修,大概要花個200萬跑不掉,然後還有行政費用,跟您的仲介費2%,這樣就已經超過我們的預算不少,除非您願意折讓您的仲介費,不然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出手,預算就是這樣,我們不會加價。」
仲介費2%的房仲業者,通常都是「競價制」,也就是高價者得,我當時就覺得,難怪房價一直被炒高,就是因為大部分業者都採這種制度,所以房價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情緒價格」。我不喜歡被逼迫追價,所以我選擇不參與這場遊戲,只選擇「單一斡旋制」的業者,不僅仲介費較低,而且先下斡旋的人先卡位,其他人必須候補,前一組下斡失敗才能輪到下一組。我們後來也是在這樣的機制下,買到現在這間房子。
中古屋 vs 預售屋
預算有限的人,一定會在看房的過程中陷入要買中古屋還是預售屋的掙扎,我們也不例外。
雖然我們其實一開始就比較偏好中古屋,因為我們覺得預售屋看不到,必須用想像的,對於賞屋經驗不足的我們來說,看得到的中古屋要注意的細節都有可能被忽略,何況是看不到實品的預售屋?不過,我們也有去看預售屋,想說碰碰運氣,也許會看到不錯的物件。
實際上也是有,而且我們差點都要簽約了,最後卻踩了剎車,原因在於「履約保證」。
當時那個物件在合約寫的是「同業擔保」,然後那個「同業」,經過我們查詢了一番後,發現是建設公司的關係企業。也就是說,如果到時候他蓋不出來,他會把爛攤子交給他的關係企業負責,但你都蓋不出來了,你關係企業會有錢?
我們看到這一項之後,覺得非常沒有安全感,因此決定不簽約。
那時候代銷還一直跟我們說,他們實際上是「不動產價金信託」,有建經公司監督等等。但我這個人一切都看合約,沒事都沒事,有事就是看白紙黑字,除非改合約,不然我就是以合約為主,你怎麼說服我都沒有用。沒有人口頭契約跟文件契約不一致的。
後來我們發現,其實要看建案的履約保證很簡單,不用先跑一趟,可以直接上各縣市的地政局搜尋「預售屋買賣契約查詢」,就可以知道哪些建案給予消費者較好的保障。只要價格負擔得起,保障也不錯,再預約去賞屋更省時間。
但很可惜,我們那時候看了雙北的物件,大部分保障好的都完銷,不然就是超過預算、或是格局很奇怪、公設太多、坪數太小,但更多的是沒什麼保障,所以最後我們就果斷放棄看預售屋,專注看中古屋。
當然我們也知道,說是中古屋,可我們實際買的已經算是老屋,對很多人來說,會有結構和整修的疑慮。這都是很合理的擔憂。
不過對於從小就在老公寓長大的我們,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這邊的機能、採光跟實在的空間都很完美,而且我們很幸運,遇到誠實的屋主,他先做了基礎裝修,也把所有裝修的明細、使用的材料和價格公開給我們看,所以我們後續裝潢沒有花超過60萬,比較費心的也只有清洗水塔而已,但那也沒多少錢。
老房子的工法確實比不上新房子,而且我們交屋前還剛好遇上403大地震,當時也很擔心結構會不會因此出問題,但還好都沒有出現X形的裂縫,梁柱也都好好的,鄰居請了結構技師來看,也都沒有問題。算是通過壓力測試。
而且,我們的室內設計師也說,新房子真的不見得蓋得比較好,他說他看過新成屋漏水、驗屋驗7、8次的大有人在,都花那麼多成本在新房子上了,還要承受那些狀況,真的不如現況交屋,反正我一開始就知道全部要打掉重練。
當然,正如文章開頭所述,這是我和我先生的想法,每個人對於房子的想像和期待不一樣,這篇就只是寫出來給大家參考罷了。
至於我們的裝潢費用是如何低於60萬的呢?這就下一篇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