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寫文化觀察類的文章,因為寫這種文章蠻耗體力跟腦力的,後續可能還要面對意見相反的網友來吵架的問題,所以越來越少寫,不過最近我的同溫層發生一些事件,讓我有了一些感觸,所以還是想來分享自己的想法。我希望自己能盡量寫得溫和一點。
掀起熱議的BTS套餐
6月9日台灣的麥當勞開賣BTS套餐。BTS和麥當勞的聯名在粉絲間近來一直都是個熱門話題,從5月底起,就陸陸續續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販售,6月9日終於輪到台灣後,除了可以看到粉絲開心的開箱照和心得文之外,也不知怎麼地,突然多了很多攻擊與嘲諷的言論。
我一直沒直接看到批評的文章,只看到其他粉絲間的討論,有一群人認為BTS套餐不過就是10塊雞塊餐,有什麼好買的,進而衍生出更多酸言酸語和仇恨言論。(比如硬是要比較桐生可可和BTS誰比較紅,我就問,難道不能同時喜歡?)
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期待
我身邊也有這樣的言論:「阿不就雞塊餐。」
確實,那就只是一套雞塊餐,不過如果全部的聯名商品都要以這種標準看待的話,所有買過聯名商品的人都是「盤子」,因為那不過就是一些廉價的衣服、馬克杯、鑰匙圈而已,你去做班級團服的商家也可以買到類似品質的東西。但很顯然地,對很多人來說,不管買過什麼聯名商品,相信花錢的當下,為的都不是那個物件本身,而是你對那個對象的喜好。畢竟,我們真的要買那些特定的物品的話,大可以去專賣品牌,買更耐用的品項,何必買這個只是印了肖像、圖案、顏色的東西呢?
就像我身邊那個說:「阿不就雞塊餐。」的朋友,她還補了一句:「如果是小賈斯汀聯名的話,我就吃兩次。」
她這樣的想法只代表,問題不在於聯名的套餐,而在於聯名的對象不是她關心的人,但這也只代表了她不是目標群眾而已,也沒人逼她非接受不可,真的不是很懂為什麼許多人要藉這種說話方式來襯托自己喜好的清高。每種消費,無論是用品、人物,還是宗教、政治傾向,都代表了某種價值,有人選擇,就代表他相信那個價值,或覺得那個人事物可以讓他看起來符合某種價值,比如買名牌通常是讓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變得高級的捷徑,但對於對名牌無感的人,那些東西也不過就是包包而已。
總之,這都反映了大眾不同的價值與判斷,而這些價值,只要對社會沒有危害,就不該有高低之分。因為只是大家的期待不同而已。
後來面對那位一直想要證明BTS為無物的朋友,我只淡淡地回他一句,嗯,你知道BTS的公司已經收購小賈斯汀和Ariana Grande的公司了嗎?未來他們很有可能會合作喔!
我們不重視的事物,不代表真的沒有價值
寫這麼多,或許會有人把這篇文章看成是一個粉絲的護航,沒有看的價值。其實如果要這樣子看待的話,不管什麼議題都沒有辦法討論下去,所以若真的這麼想,我也無法勉強,只是我想說說自己的故事。
即便到現在,我也不覺得自己算是一個阿米(Army,BTS的粉絲名),因為除了這次的麥當勞套餐之外,我從來沒有在他們身上花半毛錢。而我開始關注BTS也是很近期的事,關鍵點大概是在他們前往聯合國演講的那次。在那之前,我也不知道他們在紅什麼,但他們前往聯合國演講後,讓我不禁好奇,為什麼一個韓國偶像團體,能獲得聯合國演講的入場券,後來才知道,無知的人真的是我,在我用自己的成見看待他們的同時,他們的影響力,除了亞洲,早已席捲美洲、拉丁美洲、歐洲,甚至是最難攻入的阿拉伯世界。
發現這件事之後,我想了解為什麼不同文化的人,會喜歡同一個偶像團體,為什麼不同審美的人,會喜歡韓國的審美,於是我開始看他們的表演、看他們的團綜,然後漸漸了解他們魅力橫掃世界的原因。
在這裡我就不分析我認為的原因,因為每個人的看法不同,而且我本人的喜好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便平行世界的我,看完之後他們覺得沒什麼,也不會影響他們正在橫掃世界的事實,而這個事實的背後,代表著有非常多人認為這個團體對於自己的人生有著很高的價值。
就像我本人其實對新垣結衣完全沒有感覺,但我也不會否認她在許多人心中的價值,因為她很紅就是一個事實,只是我不懂得欣賞。但有趣的是,不會有人攻擊喜歡新垣結衣的粉絲,不會有人攻擊買她代言的商品的人,或嘲笑對方的喜好是一種不理智的失控消費。
我自己感覺喜歡K-Pop、遊戲、動漫的人,很容易受到這種詆毀和輕視,人們喜歡用他們在大眾媒體上接受到的片面刻板印象,以偏概全整個粉絲群體,進而下定論,但這樣除了為批判者本人帶來短暫的優越感、為被批判者帶來傷害之外,完全是缺乏意義的討論。而且批判者通常很喜歡以自我中心的視角評論某種興趣愛好,比如「無惡意,難道只有我現在才知道XXXX嗎?」,以顯個人的高尚與他人的盲目,不過,這種思維方式,通常都只是迴力標,最後都會打到自己的臉上。
因為現在媒體形塑出來的世界,已經很難讓你看到世界的全貌。
你看到的世界,不是世界的全貌
美國賓州大學一位教授在為學生開的課「Asian Cool」中介紹了BTS,他希望藉此讓活在美國同溫層的學生注意到自己活在一個被隔絕的世界。當美國人自覺自己的娛樂產業還是世界的主宰時,整個娛樂市場早就悄悄地易主。我們熟知的那些美國偶像,再也不是世界上唯一的霸主,韓國歌手、拉丁美洲的音樂創作人,在Youtube上的觀看次數,都已經超車美國不少。
同樣的狀況,幾年前也發生在台灣的金曲獎。2017年獨立樂團「草東沒有派對」在金曲獎上成為全場最大贏家的時候,也有許多人有類似的質疑聲浪:「他們是誰啊?聽都沒聽過。」、「為什麼要頒給這麼冷門的團體?」
殊不知在獲得金曲獎之前,草東的門票早就是一票難求,被笑稱是「草東沒有門票」,而Youtube的觀看人數也非常驚人。同樣的狀況放在許多獨立樂團也一樣,他們都默默地在網路上的某一角備受矚目,但現實生活中也有一群人永遠都看不到他們,除非他們在超大眾的活動上亮相。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
我認為這就是社群平台的演算法造成的結果,每個人都只會一直看到演算法推給我們的東西,同溫層也就因此越來越鞏固,我們越來越難看到不同領域的新事物,一個從未關注偶像娛樂生態的人,自然不會知道在那個生態已經出現了新的全球潮流,當然會覺得那個潮流「很冷門」,即便那個潮流好幾年前就已經存在了,但在社群平台「貼心地」篩選之下,不知道的人,將永遠都不知道,直到跨國企業巨頭與那個潮流聯名,不知道的人才會驚覺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種事。
過了30歲之後,因為生活瑣事與工作的繁忙,我感覺自己越來越跟不上潮流,有很多新鮮的事物,我都不再能像以前一樣,第一時間就跟上,所以現在面對陌生的事物,都會試著去理解和觀察。這麼做並不是為了判斷自己有沒有辦法喜歡,我覺得喜好是看待潮流時最不重要的事,最重要的是去理解時代的變化和每個世代的想法,雖然我不覺得自己能理解現在10幾歲、20幾歲的人的想法,但觀察他們喜歡的事物是一種方法,也是讓自己能應對多變世界的方式。
雖然死不了,但當一個人拒絕認識世界的潮流,就差不多準備要當歷史的洪流了。
(賓州大學的課程這裡有中文版)
【延伸閱讀】
Good!
我連BTS都不知道是什麼….看到真的不是同一個世界。 我只知道在美國各州的麥當勞價格都不同,曾經誤入drive thru賣過加州最貴的早餐滿福堡套餐美金12元…
「買」過
12鎂也太貴了啦~原來麥當勞在美國也是各自為政啊XDDD好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