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ader
覺得228很煩的人都該去看 電影《返校》心得(文長微雷)

下筆之前,呆呆地看著螢幕許久,不知道該從何說起,因為對我來說《返校》不只是一部電影,純粹分析好壞,會壞了這部電影真正的寓意,它不是純娛樂用的,至少對我來說不是,這使得寫作的難度加劇,所以我會試著將腦中混亂的想法整理,說出這部電影,或者說這個故事讓我想到的事情。

【延伸閱讀】悲劇離我們一點都不遠 玩《為匪宣傳》深入「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為什麼想看這部電影?

我從遊戲剛推出的時候就知道這個故事,但因為會害怕恐怖元素,所以不敢玩,可是直到《還願》推出之後,《還願》相對的寫實風格,突然讓我覺得《返校》好像比較不恐怖。但確實《返校》的恐怖並不是我們一般認知的那種恐怖故事。這個後面會再細說。

之所以想看是覺得終於有人敢碰觸這些歷史了。有時候覺得把暗黑歷史變成觀光、故事創作甚至電影,好像有點在消費這些過去,畢竟這些形式都是我們經常消費的娛樂,但同時,如果沒有人再討論這些事情的話,我們更不能了解、體會那個時代的人們。

我認為即便我們不是活在那個時代,仍然有義務去體會那些遭遇,因為這會有助於放下我們對一些事情的偏見、讓我們更願意去深入了解過去跟現在的關係,還有為什麼那些過去,會造就出現代的某些思想。將歷史跟娛樂行為結合,會更有助於理解。

《返校》值得嘉許的地方

  • 台詞

片中有很多台詞我覺得很棒,除了一直被廣為流傳的「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之外,男主角同學說的「不過就是看幾本書而已嘛!」我也覺得很切合重點。還有其他很多台詞設計得很好,那些台詞不一定可以很明顯看出意義,但卻都隱喻著角色的心境。

  • 概念的轉換

這點應該是受遊戲影響,但我覺得電影也運用得非常棒,即便不是用時間軸的線性敘述方式,最後也能看懂故事原委。讓一個歷史悲劇,變成一部超現實的奇幻電影,用夢境般的手法,去講這個大時代悲劇如何讓那些曾經被牽連的人不斷活在惡夢之中,至今未能醒來。

  • 怪物的設計

會說「夢境般的手法」,除了打破時間軸敘事,像夢一樣,都會突然在某處開始,在某處結束之外,還有通常只有在夢裡才會出現的角色。當然看了電影會知道,裡面的怪物其實是恐懼的集合體,用一個具象的形體,讓觀眾去害怕它。這個角色給我很多體悟,因為剛好電影開演前,正在播放《安眠醫生》的預告,所以正好可以兩相對比。

我們看慣了的西洋恐怖片的鬼怪總是那樣,長相醜陋或極其噁心、只有純粹的惡意、被惡意驅動之外沒有別的核心思想、會突然嚇人,而人們也往往是因為非常理的外型、不知道何時才會被牠傷害的擔憂,才會感到恐懼。

這些要素真的像極了白色恐怖時期給人的氛圍,因為犯罪的解讀權在政府身上,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能因為某個政府可以腦補的因素被警總抓走。所以把這種恐懼化為一個形體真的很聰明,不過我覺得更聰明的還有怪物的造型跟他殺害人的方式。

怪物是個提著破燈籠的鏡面男,滿嘴「顛覆國家,唯一死刑」,像極了喪屍,除了抓「共匪」之外,沒有任何意識,發現他認定的犯人之後,會單手抓人脖子把人掐死,被牠掐中的人會漸漸從皮膚中生出麻布袋跟鐵絲。

麻布袋跟鐵絲,我想應該是在隱喻基隆的大屠殺事件;而臉是一面鏡子的設定,我在看完電影後想了一下,我覺得應該是在暗喻,人生存在恐怖制度底下時,能不能好好面對自己的內心、能不能始終把持住自己的核心價值,因為國家制度恐怖,但要不要利用制度隨意舉報,是在於個人;要不要因為制度就放棄基本價值觀的追求,也在於個人。另外,應該也是在對那些犯錯的人暗示,犯錯後能否好好紀錄並面對過去的錯誤,要和解,總要先釐清發生過什麼事。

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

  • 構圖的意義

電影構圖可以說明很多事,我覺得這部電影的構圖非常優秀,運用透視跟超大特寫的方式,讓觀眾一眼就可以明白,角色中誰是那個權力被無限擴張的人,誰又是被壓迫的人。

看完《返校》的心得

  • 如果你覺得韓國《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拍得很好,那《返校》你更不應該錯過。

因為還原歷史,寫實拍攝我認為以現在的電影技術來說不是難事,《返校》更技高一籌,把那個年代的恐怖跟氛圍化為實際的角色跟畫面,變成一部超現實的電影。如果不是對故事跟歷史,還有符號的運用相當有把握,是絕對做不到這樣的,這也為《返校》增添許多藝術性。當然,以回顧國家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也是一部絕佳的優質電影。

  • 《返校》的恐怖不是廉價的突發式驚嚇,而是人性的險惡

如果喜歡看恐怖片,就是因為喜歡看那些醜醜黏黏的鬼或怪物,還有喜歡被嚇(?)的話,《返校》會讓你失望,因為這部分很少,只有前面有一點而已。而且我之前就覺得,人之所以怕鬼,純粹就是因為害怕那種「看不到的惡意」罷了。但如果是這樣的話,白色恐怖更恐怖不是嗎?身邊的人隨時都可以因為私心己利去舉報無辜的人,這種無形又無法預期的惡意,不夠恐怖嗎?

  • 那些覺得紀念228很煩的人才最該去看

「把所有的痛苦都留在過去,就這麼忘了不好嗎?」接近尾聲的時候,電影裡有這麼一句話。這也是在228紀念日鄰近時,網路上很常看到的留言。

這讓我覺得網路氛圍很妙。因為討論廢死的時候,通常風向會是另一種。好像殺人可以因為角色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處置方式一樣。當無差別殺人案件發生時,警察不能不查個水落石出,還給受害者家屬一個公道,但白色恐怖時期因為莫名原因被帶去警總判死刑的人,就可以不必轉型正義、不必去還原資料,不必追究責任,說好的殺人償命呢?

而且面對無差別殺人事件的時候,反廢死的一方,往往會說:「一定要判死刑,道歉有用嗎?人都死了。」但回到白色恐怖受害者身上就會說:「都道歉也賠償了,每年都要出來煩不煩。」可見這些人在意的並不是公道跟正義是否伸張,就是圖個清淨不要再拿事情干擾他們美好生活罷了。

更不用說「道歉賠償」根本是莫須有的事,賠償上限只有600萬,現在的新台幣600萬,能補回人命、被抄家、後半輩子的損失嗎?而且如果道歉賠償就從此不能提起這件事,那這也不是賠償,而是封口費。

長達三十多年的白色恐怖而罹難的人,多達數萬人,正確的數字甚至沒有辦法定論,因為很多資料都被銷毀了,或當時根本沒有紀錄。就算只有約三萬人,這三萬人之中,直到2019年真正得到賠償的才686人,更不用說很多加害者不但沒死,還升官發財了呢。

詳細可以看下面的影片: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當這些受害者家屬在替自己爭取失去的公道,有另一群人會覺得煩?甚至把受害者家屬的痛苦掙扎視為醜陋的猙獰。究竟為什麼不想看見這些事情?是什麼讓從未經歷過這些慘痛的人心生強烈抗拒情緒?

是不是在害怕什麼?

圖片來源:《返校》電影臉書專頁

邱鈺玲(碎念主婦)

過去是時尚編輯、男裝精品行銷,還做過到府收納。人到中年,誤打誤撞完成了小時候的夢想,成為了自由作家。

訂閱
訂閱通知:
0 Comments
最舊
最新 Most Voted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留言
0
喜歡你的想法,請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