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ader

tidying up with kondo marie by netflix

2019年開始,對於整理收納界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想必就是業界先驅近藤麻理惠與Netflix合作的影集《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Tidying up with Kondo Marie)上線了,第一季一共8集,找來了擁有各式各樣困擾的家庭,並透過這些人的困擾,一一帶出她的獨門解套秘方。

其實她碰到的這些客戶,我平常的工作也會遇到,所以我特別關注她如何解決這些整理收納界常常遇到的困難,近藤麻理惠的收納諮詢運作方式,姑且讓我稱為「Konmari」模式。

Konmari模式

第一週:去客戶家——>請客戶帶她參觀——>客人主動提出困擾/她發現問題——>跟客人的房子打招呼——>請客人先從衣服開始整理,作為當週的功課

第二週:她再去家訪檢視衣服整理狀況,請客人整理書籍、紙張以及廚房用品,作為當週的功課第三週:家訪檢視上週功課完成狀況,請客人整理雜物、帶有情感的物品、紀念品、家人的物品第四週:家訪檢視上週收納狀況、調整,完成。

跟房子打招呼,絕對不是因為做作

很多人都沒有購買過收納服務,所以當整理師到家的時候,往往不知道第一步要做什麼。近藤麻理惠可能是真心想跟業主的房子打招呼,但在我看來,這有兩層意義:一是提醒業主她即將開始服務,第二,也是比較重要的意義,是通常有收納困擾的業主,其實當下對於自己的屋子和物品並不珍惜重視,所以當一個陌生人願意跪坐在自己家中(可能有點髒)的地板上,把屋子視為一個值得尊敬的對象溝通、打招呼,會讓業主有點內疚,覺得自己對於住家的重視居然遠輸給一個客人,這對於確立業主想改變的意念,會更加深刻。

感謝物品,也絕對不是因為濫情:把它當人,才有可能慎重

無論是在書中,還是在影集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近藤麻理惠非常強調,當要丟掉一樣物品的時候,要跟物品說:「謝謝」。這絕對也不是因為矯情或濫情或什麼奇怪的儀式,這個動作在我看來也有三層意義:一是日本人本來就是個注重禮儀、對於萬物都抱有感謝崇敬之心的民族,吃飯時會說:「いただきます」,表示領受了萬物的恩惠,所以對於使用過的物品,身為日本人的她,會發展出這樣的概念和作為,也不難理解。

二是把物品擬人化,才有可能會對物品處理更加慎重,未來也才有可能戒除衝動購物的狀況再次發生。

三則是如她在影集中所說的,這有助於消除人們丟東西時的罪惡感。很多人無法斷捨離,並不是因為囤物的慾望,而是因為捨不得丟東西,因為丟東西讓他們產生罪惡感。但如果都會對物品產生情緒,那不如轉念,換成感謝物品曾經以來的陪伴,就能降低人們的罪惡感,再次確立自己想要迎向未來的決心。

讓客人自己整理,而非她親自動手

對於習慣家事服務的人來說,近藤麻理惠不親自動手全程整理的行為,可能引起「只是出一張嘴」的爭議,不過讓客人自己整理,對於想要徹底改變的人來說,其實才是最好的。因為他們可以透過整理,親自感受家中的變化,這個「震撼教育」從此會烙印在他們腦中,未來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而且讓業主自己整理,老師再訪的時間會帶給他們緊迫感,就會迫使家人同心協力一起完成任務,這樣的革命情感,就會讓家人們的關係更緊密。

反之,家事代行就是把責任外包,業主很難感受到自己過去生活習慣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也很容易再次出現收納困擾,若再度發生,這些人也很容易會覺得是家事代行業者不夠專業,無法徹底解決他們的問題。

整理物品的順序安排,是有意義的

記得她在書中跟影集中也都有提到,之所以先開始整理衣服,是因為衣服比較容易讓人們熟悉、並訓練如何判斷「心動的感覺」,因此先從衣服開始,會比較快上手整理收納過程。充滿情感和回憶的紀念品,則很容易讓人墜入回憶的漩渦,或是開始瀏覽了起來,以至於拖延整個收納時程,會大大降低收納的效率。

近藤麻理惠的商業頭腦

近藤麻里惠看起來瘦弱嬌小,但其實非常有商業頭腦,2012年推出《令人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Spark Joy)之後,享譽全球,2017年她就開始跟先生河原尚武(據我的日文老師說,對比麻里惠的娃娃臉,他的長相根本就是個歐吉桑XD)計畫要到美國發展,去年他們就舉家遷至美國北加州,創立KonMari Media Inc.,雇用了20多名員工進行收納培訓,希望將事業擴張至世界各地。

現在河原尚武除了自己的現職攝影師以外,也擔任近藤麻里惠的經紀人。從他們的事業佈局看起來,真的相當有野心。因為美國作為消費力最強、住家坪數比亞洲大上許多的國家,很容易出現囤積症和收納困擾,對於她的事業而言,是最好發揮的舞台。從Netflix影集的家庭選擇,也可以看得出來,他們非常懂得如何維持「政治正確」,因為有亞洲人、黑人、拉丁美洲人、同志家族,以及各式各樣的收納困擾,總之,行銷策略及考量非常之周密。

各集的感想

我看完這一季後,除了以上觀察之外,最深的感觸就是,大家都好會說話,或者應該說,大家都很懂得如何用精準的詞彙描述自己的困境和心境。當然也有可能是幕後工作人員的提問技術很厲害,才能引導出很好的答案;也或許是有劇本作為參考。但對比我看沈可尚導演的紀錄片《幸福定格》時的感覺,我覺得台灣人真的很不擅長表達情感。(喔,但幸福定格很好看喔!)

尤其我看到「縮小規模」那一集當中的12歲黑人小男孩,說出自己因為長期依賴媽媽幫自己找東西,導致讓自己養成了拖延的習慣時,我整個瞠目結舌。亞洲人的小孩有辦法做出這樣的自省嗎?至少12歲的我應該是做不到。

最喜歡的一集

全季8集,我最喜歡的是「失去後的怦然心動」,主題是「遺物整理」。可能看這一集的那天早上,我剛好接到了一個幾乎一模一樣的案例,所以特別有感觸。

我接到的案例是一名先生去年初罹癌過世,只留下她和兩隻貓,以及空蕩蕩、偌大的家,她盡可能的處理掉先生的物品,但最終還是很多東西無法丟掉,想保留下來陪伴自己。「失去後的怦然心動」這集的主角Margie,也是先生患病去世,留下她與充滿40年回憶的家,她希望能趁機整理,讓她能迎向新的生活。

作為擁有一個靈魂伴侶的人,看到這一集很難不動容,會忍不住將自己投射在主角身上,設想著如果哪一天換成自己面對這樣的狀況,我是否能向她們一樣勇敢。看到Margie處理先生衣物的時候,我真的差點落淚。衣服是非常具象的物品,完全可以喚起我們對他人的形象的記憶,所以我很能理解她丟不掉的心情,但是看到她隨著物品的整理收納到位,笑顏逐開、身心放鬆的樣子,真的很感動,也很為她開心,更希望自己未來也能這麼勇敢。

以上是我看完這部影集的心得,真的不錯看,一集大約30-40分鐘,非常容易看完,新年希望能夠斷捨離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傳送門:https://www.netflix.com/title/80209379

邱鈺玲(碎念主婦)

過去是時尚編輯、男裝精品行銷,還做過到府收納。人到中年,誤打誤撞完成了小時候的夢想,成為了自由作家。

訂閱
訂閱通知:
0 Comments
最舊
最新 Most Voted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留言
0
喜歡你的想法,請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