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ader

前陣子《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的募資在小圈圈裡面滿火紅的,本篇是我的讀後感。

會知道《The Affairs週刊編集》,是因為嘖嘖上的募資活動

每年都是博客來白金會員的我,一直是不會對閱讀小氣的人,只要是有趣或是好的刊物就一定會贊助,所以這次的募資活動,我一開始也抱持著樂觀其成的正面態度瀏覽募資訊息,但我認為,《The Affairs週刊編集》的訴求,跟我真正讀到裡面的內容以後所觀察到的一些選題方式,並沒有真的那麼新,或者那麼特別。

很抱歉,我真的必須這麼說,我也知道這麼說,會引起很大一部分支持者的不滿。這一篇確實是政治極度不正確的文章,但也是身為讀者之一的真實心聲:我讀完之後確實滿失望的。

首先,先來看一下《The Affairs週刊編集》誕生的原因跟訴求,再來看看我的想法:

根據募資頁上的介紹,《The Affairs週刊編集》將自己定位成「一份新世代的報紙」,也明確的表示這是給X世代跟Y世代的刊物,以下細節內容節錄:

為什麼我們需要一份新世代的報紙

每一天,我們有多少時間花費在網路、社交媒體上?正如同你現在在看的這段文字,都是呈現在數位媒體上。不可以諱言的,網路與數位媒介對於訊息的傳遞非常重要,它非常的即時、快速、有效率。但許多時候,人生的價值並不是建立在追求多快的效率上,或許我們需要讓自己有一個改變的可能,讓自己有機會慢下來,給自己多一些獨處的時間,傾聽一下內在的聲音,靜靜的看一份報紙,一份在價值取捨、內容及排版設計上完全不一樣的報紙,一份屬於長大後的我們的報紙。

從上述這一段文字,我們可以判斷《The Affair 週刊編集》並不認同數位媒體的形式,並認為只有紙本刊物能平衡現代人忙碌的生活步調,同時認為現存的紙本刊物無法提供足夠美感與內容價值,不是現代社會中堅份子真正需要的。

不只是報紙,一份最漂亮的報紙

有些人會問,為什麼是報紙?但其實,只要我們用心體會一下就能清楚地知道,同樣的一句話,如果將這句話呈現在電腦螢幕裡、張貼設計在海報中、寫在自己的筆記本內、與印在報紙的版面上,其所能傳達的意義與情感都是不同的。而我們相信,能明白這種差異的所在,或許就是這份報紙存在的理由。因此,我們採用了一般報紙所不會選用的紙張與印製方式,雖然這樣會讓我們的製作成本與困難度增加,但我們仍然想要把重要的訊息用適當的編排設計優異的印刷品質最直接的方式傳遞到讀者的手中。讓讀者可以任意觸摸、收藏、剪集這份用心編排的報紙。

上述這一段則是透過解釋紙質及印刷工藝的堅持與用心,進一步強化消費的誘因。

但對於看完一整份《The Affairs週刊編集》的我來說,我覺得幾乎沒有解釋到什麼,尤其是看完一整份之後,再回頭看刊物的創刊介紹,我會覺得如果這是出版社所認為的新媒體,或好媒體,真的頗讓人失望。

以下是我的想法:

關於速度

確實誰也無法否認,現在大家都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又步調匆忙的時代,但我認為真正能讓人慢下來喘口氣的,絕對不會是哪一個刊物,而是每一個人對於時間的掌控。換句話說,我要不要慢下來喘口氣,決定權在於我,而讓我無法慢下來享受生活的主因,也不是數位媒體的蓬勃,而是該死的工時。

自從社群媒體出現之後,其提供的資訊碎片化和極度快速,一直是許多媒體從業者抨擊的痛處,但我覺得所有事情都是好壞一體兩面,網路資訊的碎片化能夠讓人打發時間,而現在也有許多網路長篇文章依然擁有極高的點擊率。只要是內容夠好的文章,不管載體或載具是什麼,都一定能起到自我省思的作用。紙本跟數位傳播從來不需要對立,每一種載體跟載具都有各自的優點,重點應該是好好的活用。

畢竟本刊在介紹裡抨擊了數位媒體,但卻又用了網路集資的方式起家,很顯然地網路傳播仍然有其優點,此例的成功募資,也是倚賴網路的快速傳播。

我能理解傳統媒體從業者與平面設計工作者因為自己身處領域的關係,一定會對於紙張傳播的美好有所歌頌,但如果這是作為「一份新世代報紙」的解釋之ㄧ,我認為這模糊了焦點,因為很顯然的,出版社認為新世代需要的仍然是舊時代的報紙,因為報紙有溫度,而內容的新呢?

喔,我們有很美的設計。

關於設計

此刊的設計不可諱言的很美,我認為排版比較偏向雜誌排版的方式,選圖、字體樣式跟字級大小都恰到好處,是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我甚至把「植物的沈默」那一期頭版留下來,當作海報貼在自己房間的牆上。

不過如果要以此來回應「新」這個字的話,我覺得依然是不夠的,因為很多時尚品牌老早就做了這件事:把自家的型錄做成美美的報紙,供大家取閱。

關於觀點

寫完以上文字之後,終於來到本篇最重要的段落:觀點。

我認為無論是設立個人網站、頻道、創立媒體、刊物,此舉都代表了「有話要說」,也就是有其觀點想要分享,讀者透過閱讀瀏覽這些媒體,得知這個媒體的觀點和價值觀及立場,進一步再判斷自己是否與該媒體為同溫層,是否要穩定持續追蹤。

所以每一個媒體都會有其特別關注的領域、事件和立場,這沒有對與錯,現代的媒體不可能沒有立場,就像紐約時報很顯然地不支持他們國家現任的元首,多次撰文諷刺他。無論我們喜不喜歡這樣,至少可以從中知道你要不要跟紐約時報一夥,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紐約時報之所以刊出那些文章,是基於他們認同的哪些價值觀。比如,不認同性騷擾,所以大力撰文抨擊。

但在《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看不到這樣的觀點,因為此刊的內容都取自他刊的觀點,尤其有很大量的文章都選自英國《衛報》。無可否認英國《衛報》的文章真的很好看,但以我來說,我為什麼要花錢去買說不定網路上就可以看到的文章,像是《報導者》也是很優質的網路媒體,我直接贊助他們即可。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在贊助頁面上也直接寫了,文章多半出自《衛報》、《紐約時報》、《報導者》及多位專欄作家,這樣的做法顯示了,此刊只有英國觀點、美國視角,在地觀察就透過《報導者》補齊,這就是此刊的世界觀,但全不代表此刊的立場,此刊真正做的事情就是用超美的設計擺放這些觀點。

我覺得台灣有很嚴重的「缺乏國際觀焦慮」,以至於現在好多消息都是國外的,而「國外」,其實也僅只包含了東亞及歐美,以地圖來說,其實我們仍然缺了很大一塊的瞭解。而到底什麼是國際觀?要了解到什麼程度才夠?多看幾篇外電就可以了解嗎?

這個「缺乏國際觀焦慮」嚴重到,同一件事情,我們幾乎看不到在地觀察,也就是,這件事情在台灣有沒有,沒有的話,如果台灣要做該怎麼做;有的話,台灣又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當然,以成本的角度出發,一個媒體要做到這件事真的太難,有各種各樣的限制存在。而建構個人的世界觀,向來也該是每個人要各自努力的事。只是如果一個媒體而言,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這樣的話,我會覺得那些介紹文,都顯得有點過於誇口了。實際上《The Affairs 週刊編集》跟《大誌》沒有什麼差別,都是選文集而已。

說到這裡,此刊也不是全然沒有值得稱讚的地方,除了設計以外,我特別喜歡那個「愛」的分類,對我來說這才算是新的。假如一份報紙的分類方式不再是具象的,而是抽象的,透過這樣的形式,重組資訊擺放的方式,那該多有趣。

結論

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特別要戰什麼,也不是要無視或摧毀他人努力,我完全理解現在做媒體有多辛苦,就純粹是抒發個人想法而已,我認為我寫得也算客觀。

只是寫之前也是很擔心會被說酸民,但搞得好像這個年代都不能批評,一說了就像是在忌妒、想把人家搞垮弄臭,覺得這才是這個時代真的讓人活得辛苦的地方。

我不過只是一介賤民,起不了什麼作用的,就像前面說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立場、偏好跟偏見,我也有自己忠於的價值觀,所以才寫了這一篇,算是求好心切、恨鐵不成鋼的文吧。終於寫完了,好長喔,ㄅㄅ。

(首圖取自《The Affairs 週刊編集》臉書專頁)

邱鈺玲(碎念主婦)

過去是時尚編輯、男裝精品行銷,還做過到府收納。人到中年,誤打誤撞完成了小時候的夢想,成為了自由作家。

訂閱
訂閱通知:
0 Comments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留言
6 年 之前

潛水很久想說來回應一下

這份報紙我當初就很想訂,但發現我自己閱讀習慣塞不下這份報紙,原因跟內容有關。《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的文案的確講對了一件事,文字出現在不同的載具上(網頁、紙本、電子書)的確會給人不同的感受,但閱讀習慣又是另外一回事。

這幾年常常會有「大家都看手機不愛看書了,所以紙本要沒落了」這種聲音。我認為這完全是個謬論。
現代人的閱讀量不一定比較少,可能還變多了,這要歸功於電子載具的閱讀。

我自己也是重度的內容消費者,但我消費的商品有兩種:實體書籍、線上課程。

線上課程的話主要以程式方面為主,完全是為了自我精進,我在學對自己而言全新的技術會用影片搭配書籍(英文書)。實體書的話則是商業書籍和文史哲居多,因為目前又有散文的邀稿,文學理論也是購買行列內。我因為科技的進步,如更容易找到英文電子書,還有購買書的管道變多,還有我需要的線上課程,我在這短短兩年我吸收的資訊量和學習量可能遠超過過去五年的總和,所以科技並不會讓人們不願意閱讀,換句話說,科技反而有機會鼓勵不讀書的人閱讀,就算是社群轉貼的一篇短文也好。

講回《The Affairs 週刊編集》,對於我這樣的知識型讀者,這份刊物最大的問題在於不夠實用,要深不夠深,要快不夠快。而且我認同你說的,要看美的東西去看型錄就好了,很多人看電子書是用epub檔案在平板或閱讀器看,完全美不起來,所以讀不讀報紙,是閱讀習慣的問題,而不是報紙不夠美,資訊不夠國際的問題。我認為這個募資主要的重點還是在販賣懷舊,因為讀報的確是某一代人小時候的體驗,而且報紙從發明以來追求的就是快速跟效率,並非精緻。

總之就是沒買的知青/文青也不用覺得丟臉醬子。

謝謝你的體驗文,我覺得一點也不酸,也把我想講的也說出來了這樣
好長的留言 ㄏㄏ

6 年 之前

嗯真空洞⋯⋯。文案一直強調設計印刷排版如何如何,大概就能猜到一二。所以在最後一刻縮手了 XD

其實轉角國際很不錯了。

6 年 之前

我蠻好奇他們當初文案策略怎麼制定的,八成都在講字體紙張印刷,粗體那行也是在講設計,說實在的設計頂級重要,但是設計終究是為內容服務,今天又不是在賣專講報紙裝幀設計的書(如果是我就真的會買),要人長期訂閱,卻不講內容具體有多獨特精彩,專欄作家背景跟強項,我不懂,這就好像 stripe 不跟你說他們的金流機制多順暢而是強調漸層多美陰影多和諧 layout 多精巧一樣黑人問號。

我一定要再三強調我知道設計超級重要設計超級重要設計超級重要,而且文案確實可以強化這點,畢竟現在要人買實體書實體報就是要美要有收藏價值。但是設計凌駕內容,有點本末倒置。我是好奇這樣的文案真的比較對台灣人的胃嗎。

6 年 之前

看到週刊編輯翻譯衛報的文章,翻譯腔超重贅字超多⋯⋯。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XinMeiTi/permalink/2106981826202301/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 although I am one of its columnists 🙂

0
喜歡你的想法,請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