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ader

昨天有一件事情在網路上造成了風波,就是某位Youtuber(我就不直接說是誰了,網路上搜尋應該都很容易找到。)說自己要去台東玩,為了拍攝企劃,希望找原住民男生跟她約會:「要有文化一點,最好不要漢化過的。」其後,這句文案被部分網友指出有歧視的嫌疑,她則回覆:「心中有歧視的人,看什麼都覺得是歧視。」



過沒多久,或許是風波越滾越大,她修改了文案。不過後來又發一則貼文,說台東「好山好水好無聊」。也有人私訊她,她說自己超喜歡原住民,大學常常上山喝酒云云。看起來她絲毫不在意網友的評論,徒留一眾正反立場的網友持續辯論。



作為一個曾經寫過《原住民加分真的很爽?過來人跟你說:「拜託,才沒有。」》、且直到現在都還會有陌生網友特地來指責「沒有資格使用原住民加分資格」、已經「絕對漢化」的原住民來說,或許可以來說說我的想法。也許沒人在意我怎麼想,不過就是提供某一種視角給大家參考。



《原住民加分》那篇文章,在我現在看來,確實寫得不夠好,所以後面會再試著補充一些當時因情緒而失焦的內容。而我認為這次的網紅言論風波,跟原住民加分制度的爭議,其實背後有著共同的連結,但這之後再慢慢說。


問題出在哪裡?

其實有耐心看留言的話,大部分的人「應該」都可以理解問題在哪裡。(雖然還是有些人看不出來,所以留言「我覺得還好啊。」)



問題在於對族群文化、歷史的不理解,和面對爭議時的態度。



老實說對族群文化歷史不理解也無所謂,我也不敢說我很懂自己的族群文化跟歷史,可是當有人針對這件事情,對她提出質疑的時候,她的第一個反應卻是反過來將帽子扣到與她意見不同的人身上,認為是這些質疑她的人「心裡有歧視」,而不是去深思自己的文案是不是還有優化的空間。而另外一群護航的網友,也急著將提出質疑的人說是「正義魔人」跟「獵巫」。(這真的是很有既視感呢。)



先不論「獵巫」這一個名詞到底可不可以這樣用(顯然是不行)。以話語權、網路聲量跟影響力來說,小有名氣的Youtuber與其群眾要反過來指責另一群沒沒無聞的網友在「獵巫」她,不也正是反過來捕風捉影,只要意見不合就獵巫網友嗎?


為什麼沒有惡意也算歧視?

其實我相信她是真的沒有惡意,但為什麼沒有惡意也算是歧視?關於這點,我是個沒念什麼書的粗人,所以無法用很專業的學術用語回答。不過,我只能說,這就是一個身為既得利益者後代的原罪,就跟身為原住民後代也有其原罪一樣,我們都會一直背負著「強勢的文化加害者」與「弱勢的文化被害者」標籤繼續生活著,就跟美國的白人與黑人一樣。



我曾經寫過《為什麼時尚產業最好避免文化挪用?》,裡面提到的,Karlie Kloss戴著印地安頭飾走秀的事件,在動機上來看,其實還比這次的事件更沒有惡意,但還是立刻被炎上。為什麼?她跟維多利亞的秘密難道不能因為覺得頭飾漂亮,所以戴在頭上嗎?



但就是話語權的問題,覺得「少數民族的文化漂亮/新奇/有趣,所以要配戴/體驗/作為消遣」,就是強勢本位主義者的思想,完全忽視了角色是否合適的問題。在弱勢文化被害者眼裡,就會覺得自己的種族跟文化只是強勢族群予取予求的對象:心情不好就說少數民族「不文明」、「未開化」;心情好的時候,少數民族的文化就是用來「妝點」強勢族群的「休閒消遣」。說難聽一點,就是在白嫖別人的文化。



把Youtuber在IG上的原文:「我要去台東玩,想要找個沒有被漢化過的原住民男生約會。」代換一下,看起來不也很像:「我要去酒店玩,叫幾個漂亮小姐來陪我玩玩。最好奶要大。」嗎?(在這裡對後面這句問題發言道歉,雖然我只是要舉例)


什麼才是原住民該有的樣子?

作為一個出身藍領階級的原住民女性,我常跟朋友笑說,我真是集歧視標籤於一身。在討論性別議題的時候,我們常會說:「女生就該有女生的樣子。」這句話是性別歧視,因為女性不該只有一種樣子。同理,原住民也是。



該Youtber的發言之所以被認為有問題,在於她透露了自己對於原住民形象的扁平想像,認為「沒有漢化過的原住民,才是『真正的』原住民」。不過絕大部分現代的原住民,之所以沒辦法成為她或多數漢人眼中「理想的」原住民,就是因為她歸屬的漢人族群迫害才造成的。



她這段發言的荒謬之處,就是上一輩的原住民被迫做一個漢人,不要當一個她所謂的「真正的原住民」,但如今,她卻覺得被漢化的原住民「不純」、「不道地」,完全忽視了現在道地的原住民文化那麼稀少難找,就是因為以前的被破壞與不保留。



這個荒謬之處,在原住民加分的爭議中也可以看到。直到前一陣子,都還有人特地在我網誌留言罵我「特權」、「又不是住在部落,也不窮,憑什麼靠加分上好學校」、「不公平」。但這些人,從未思考過,現在看起來過得跟一般人無異,漢化的「原住民」經歷過了什麼:



家母那一輩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像漢人,擺脫「純種原住民」印象,以倖免於次等種族標籤的歧視,努力學習普通話跟台語,練到沒有口音,也用同樣的方式教導下一代,不願意傳授族語給我們,因為「不高級」,深信如此,孩子才不會步入自己的後塵,所以才會有我這種「不符合漢人想像」的原住民誕生,結果我現在卻面臨另外一種歧視,我不夠原住民。



簡言之,我媽從念書、求職到結婚,都因為原住民身份被歧視,認為她比漢人差;而我卻因為不像原住民,被認為我沒有資格用原住民作為自己的身份認同,甚至以此身份,使用加分資格。我不懂的是,如果我要符合眾人想像,當一個「真正的原住民」,所以我現在該去台灣的哪裡找一個真的完全沒有開化、完全沒有被漢人文化影響的部落、只用母語溝通嗎?這現實嗎?陳柏惟質詢全台語溝通都有人對他不滿了,更何況我們呢?



不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是一群愛喝酒吃檳榔不愛工作的少數民族,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是可以為漢人的休閒生活唱歌跳舞增添歡愉色彩的消遣。為什麼原住民要怎樣、該怎樣,總由漢人定義呢?



如果我們未曾被漢人侵略、未曾被文化刨根(嗨,郝龍斌先生,這個詞是這樣用的),我們需要考試、需要加分制度嗎?我需要在高中畢業後15年,仍然持續面對「加分議題」的歧視嗎?



如果我們沒有經歷過這些事,我們可以繼續快樂的在部落唱歌跳舞,當一個更符合你們想像的,沒漢化過的原住民。

邱鈺玲(碎念主婦)

過去是時尚編輯、男裝精品行銷,還做過到府收納。人到中年,誤打誤撞完成了小時候的夢想,成為了自由作家。

訂閱
訂閱通知:
3 Comments
最舊
最新 Most Voted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留言
A
3 年 之前

昨天正好在朋友分享「神學生Tulbus」的粉專看到他說:我,有文化的原住民男生,不想跟愛莉莎莎 Alisasa約會。

幾年前看過愛莉莎莎的blog,記憶是滿活潑有趣,好奇就點進去了解了下,感受很搖頭,加上留言中有她 instagram的回覆截圖,似乎習慣無聊當有趣的行徑,繼續膚淺為自己辯解。加上自己這段期間對 “左右搖擺反正自己沒有那個意思” 的言論內心倒彈,忍不住就跟著那篇分享文留言。

她的動機背後或許沒有種族歧視,令人不悅的是她一再用「我想要、我要、不要」這類對其他人說的命令,再加上一些看似簡單清楚的要求,傳達出像是她才是原住民演變成漢化過程的評審委員,而其實民族文化這一環的複雜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定義,觸及到很多相關人不同的價值觀;以一個小編或行銷想企劃和受眾戶對話,又處理的太膚淺。

九二一那年我剛好升學到南部的二專,班上的中部受災學生也包含花東區的原住民同學,他們給我的印象就是很願意做超商大夜班的打工,讓我覺得也應該多打工存錢還學費,和九二一加分的同學們都共通有的一個特點:「被加分是一件事,受災是另一件,不要覺得他們有什麼優惠。」~ 除此之外和沒被加分的同學沒什麼不同,或許是國家地震人人有關的想法讓我們比較互相。有時同學間包含我自己不小心說出「山地人」,會被大家攻擊調侃。班上只有3~4位台北的學生,包含我,我被定義為沒那麼台北的「台北縣人」,台北人就等於必較現實,或是「你比較像南部人啦」,像是褒義,但實際是褒義貶義當時我很模糊。加上我皮膚偏黑和大眼,也常被認成是原住民,久而久之對別人指點,當作是習以為常的五四三耳邊飛過。

瀏覽了下你的另一篇「原住名加分很爽拜託並沒有」文章
覺得可以客觀的去理解不同於自己的人事物,是需要一直持續學習的~!
有時候需要很大量不斷的閱讀吸收和沈澱。

但如果保有膚淺的我的一小部分,就對「很原住名」那篇發文只想說:這個齁~三八的啦!

A
3 年 之前

同意,那種主從感也有一種擁有支持者的優越,弱了就討拍。(搖頭)

想推薦一本書給你,我正到看三分之二,看得入迷,不過我比較喜歡英文書名「Educated」,網購給在美的男友時,也給自己買了中文版,也許你會喜歡。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0110

我覺得能夠引發討論的文章,就有一定的功用在,你的情緒或許成了他們的出口,引發探討的過程,也是種自我探討,沒什麼不好。

這一兩年漸漸覺得,一些與自己不同的反對聲,看似對方比較不能客觀,如果自己能多試著換位,明白對方是「永遠不會」理解,甚至他們將是永遠的反對方,好像自己比較能釋懷。實際發生在自己身上,想跟對方說之以禮/理後,回應看似互相交流,實際在對我說「你不的還很多懂啦」,讓自己更加氣噗噗,除了以為客觀的人還是比我想像多的泡泡瓦解,整個連續想來想去很多天。哈哈

然後,也因此
我最近開始想了解科學家的思維
科學家研究精神,習慣反覆論證,累積例證、實驗去探討事情
去解釋下一步,不把事情朝向沒有退路

這種思維精神,值得學習 😀

3
0
喜歡你的想法,請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