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ader
12885970_10154106564654306_2218052972797463600_o
(圖/Mercedes-Benz Fashion Week FB)

一兩年前曾經為了這個主題四處奔走,但由於涉及的領域過於繁雜龐大,我力有未逮,因此未能交出什麼值得一看的東西,現在之所以又想要寫這個主題,是因為自己又有一些不同於以往的想法,雖然還是過於理論破碎,也未必能真的提供什麼特別獨到的見解,但還是希望能盡到拋磚引玉的棉薄之力。

每到時裝週季節,尤其是四大時裝週結束,輪到上海跟首爾時裝週的時候,「台灣也應該要有時裝週」的想法就會開始再被拿出來討論一番,討論到最後的結果,無非都是政府無能、掌權者腦袋固化、因為台灣是個鬼島等等,像去年由KOZINE為凱渥秀導時家寧刊登的《臺灣:亞裔時尚熱潮的邊緣孤島》就算是滿多業內人士的心聲集大成,雖然不能說這樣的結論徹底錯誤,不過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責任往往不會只在一方身上,所以我並不喜歡這種訴諸情緒的結論,畢竟,為什麼東京、曼谷時裝週開始的時候,不見台灣人反省自己、分析他人呢?主因想必還是因為「真的好想贏韓國」吧。

關於台灣為什麼沒有自己的(像樣的)時裝週,過去我曾經訪問過一位獨立設計師的經紀人,他認為一個國家擁有自己的時裝週,能為當地的時尚產業帶來很大的助益,此外也跟我分析了台灣無法擁有時裝週的主因,跟相應的解套方法,而文章一出後,「台北魅力展Taipei In Style」的主辦單位紡拓會,也在華山辦了一場小小的媒體餐敘,邀請媒體出席,似乎想藉此機會解釋他們的苦衷,不過當天下大雨,也或許是因為官方主辦的活動不吸引人,所以沒有多少媒體參與,而我在聽完他們的難處之後,也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絕對不是因為懶),擱置了沒有寫出來,本文會加入些許當時所得到的訊息。

不少人認為,扶植台灣的時尚,要多吸取他國的經驗,最好有一個自己的時裝週,因為將格局拉抬至國與國的層級,以外交之姿宣揚自家的時尚將更有力量。而且如果一個國家的時尚產業興盛,能順道扶植其他創意領域的興盛,像是音樂、攝影、美髮、美妝、舞台設計、平面設計、燈光設計…全都會因此受惠,可說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成語這樣用沒問題吧?)

然而先撇開讓台灣人難過的國力與國際地位不談,四大國際時裝週(紐約、巴黎、米蘭和倫敦)之所以能發展到這樣的規模,最初的起源,卻都不是政府帶頭,而是由一個個人發起,再訴諸政府或官方組織力量的協助,和同業的響應,然後經過數十年的演進,才變成今天這個模樣。

而韓國至少也有20年的縝密規劃和累積,透過米蘭計畫,整合了紡織、設計和娛樂產業,再加上大企業的贊助,韓流才得以發威。上海的話,活動辦到後期也找了專門協辦國際時裝週的IMG顧問公司,才讓原本給大家看笑話的秀展,變成一個國際越來越重視的時裝週。(不過,主要還是因為他們有熱錢,也才有需求跟關注)

那台灣呢?為什麼台灣沒有像樣的時裝週?

澳洲時裝週創辦人Simon Lock說:「一個成功的時裝週應該具備好的設計師、好的社交媒體,與消費者恰到好處的聯繫,以及強大的B2B模式。」

如果他所說為真,那目前台灣最像時裝週模式的活動「台北魅力展Taipei In Style」狀況又是如何呢:(前面我加入了一些紡拓會當時的說詞)

  • 身為「財團法人」的紡拓會要自己找贊助

    紡拓會的全名是「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是1975年為了跟歐洲經濟共同體談判,在政府輔導下,由紡織業者捐助基金,以推廣台灣紡織品才成立的組織,簡單來說,紡拓會只是個「非營利」的「公益組織」,雖然該組織有一定的基金提供基本運作,但要做更多事情,就必須尋求更多的贊助。

  • 固定贊助可能使社會觀感不佳的疑慮

    韓國的時尚能於近年來在亞洲鶴立雞群,掌握韓國經濟命脈的三星功不可沒,因為他們出資培養國內時尚新星毫不手軟。想當然,紡拓會也曾經想要仿效這樣的模式,去向科技企業拉贊助,但台灣同等級的科技企業似乎沒有這樣的風氣,又或者時尚對他們來說,贊助的順序不會優於其他領域,也就是說,這些企業看不到台灣時尚的利基,因為乍看這個投資就像是拿肉包子打狗,看不到投資報酬率。

    好不容易找到一間願意贊助的廠商,卻也礙於紡拓會的組織體質,不能從此固定合作,以免於被外界認為有官商勾結的嫌疑。而全球都有掛名贊助時裝週的Mercedez-Benz在台灣,也因為被認定市場太小,所以沒有資源能夠投注其中。

  • 沒有固定贊助只能從有錢的紡織廠拉贊助

    沒有固定贊助,於是紡拓會又只能回頭向家大業大的紡織廠尋求贊助,不過代價就是這些廠家也想要在活動當中有露出,像是報導露出,或是攤位露出,以示資源交換的公平。

  • 有錢的紡織廠商品不一定與時裝週該有的調性匹配

    不過這些廠家所生產的商品,並不一定是跟「台北魅力展Taipei In Style」原先所設定的調性相同,所以總讓人逛起來,覺得有點怪怪的。

  • 展場內出現的品牌良莠不齊、展覽定位模糊,對廠商及買家而言缺乏誘因

    並不是說這些廠家的產品不好,而是不該被擺在一起,儘管都是紡織品,醫療用的跟時尚用的就是不一樣,總不能概括一起包裝,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此外,每次活動的日程都無法配合全球採購的習性,辦這個活動不能跟國際時裝週撞期,因為買家鐵定不會來的,但也不能遲太多,因為買家錢花完了,然後也要將買家最常見的旅行動線考慮進去,讓他們採購之旅不至於太過奔波,能夠有足夠的時間舒服的完成任務。不過最重要的是,依然是明確的定位,現在的活動看不出到底是要訴諸企業的採購,還是個人消費者。而他們在自家網頁的招商文案,也絲毫看不見誘因,假如我是設計師,我才不會參加呢,畢竟參加一次,最少最少也要繳個新台幣3萬

    紡拓會的展覽成果,總是一堆數字,以凸顯成果豐碩,卻沒寫到最關鍵的重點,像是我實在很想知道這些來的買家,貢獻了多少成交量?跟前幾年同期相比是否有成長?沒寫難免啟人疑竇嘛。

    對品牌廠商和買家而言不夠吸引,一般消費者就更不用說了,他們根本連那個活動的最後兩天可以進去參觀選購,多半都不知情,甚至不知道有這種活動。(請學學London Fashion Weekend

  • 素質不一的參展名單又缺乏新聞點,所以媒體不想報導

    每到了「台北魅力展Taipei In Style」的展季,偶有那種嫌棄該展很俗沒看頭的編輯記者,不過大多都還是會抱持支持同胞的心態去參加,順便看看有沒有新的題材,但往往敗興而歸的比例比較多。

    其中一個原因,除了上述已經列出的問題以外,也可能是每次參加的名人,剛好都沒什麼新聞可看性或八卦點,又或者是不夠大牌,以至於娛樂記者根本會乾脆直接漏掉這場活動不參加。這個時代的名人,有時候跟真正有議題擴散力的人,根本不是重疊的一群人,而他們似乎還沒搞懂這一點。

  • 缺乏媒體報導,自身社群行銷也不給力

    「台北魅力展Taipei In Style」的展覽成果裡的參展利基中寫道,參展將能獲得TIS專屬網站與臉書推廣,但去他們的臉書看,5000多個粉絲,平均每篇的按讚數是15,互動率大概趨近於0,這如果在一般公司做出這種成績會被劈死的啊!

但解決了以上問題,有了健全的時裝週,台灣時尚真的會就此逆風高飛嗎?

我想新浪時尚這篇文章《時裝週你夠了》裡面的幾段話比較能代表我的想法:

(先別急著開地圖炮啊,幫大家轉成了繁體)

「看似遍地開花的時裝週對設計師來說是一個好事,但也有值得我們去反思的地方,像哥本哈根這樣新興的時裝週到底能提供給這些才華洋溢的設計師一個什麼樣的平台。它們是否有完整的買手機制可以給這些設計師帶來訂單?是否有強大的媒體團隊將哥本哈根當地的設計介紹給世界各地更多的讀者認識?時裝週的數量再多,質量跟不上,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勞。對於那些辛辛苦苦準備發佈會的設計師來說,像旅遊景點一樣的時裝週,無疑就是一個勞民傷財的地方。」

現下全球各地的時裝週,大大小小加起來有上百個,即便配套措施再完美,體力與預算有限的買手還是只會去那幾個主流的國家,尤其如果給不了那些買手更不一樣的東西,讓他們願意放棄國際時裝週來參加的話,更是如此。

u9264p1503dt20130829153524
多年前Style.com還是個媒體的時候,曾經做過沒那麼透徹的統計,畫出了這張圖,全球的時裝週至少有80個,現在大概已經超出許多,有人說有287個,不過我沒找到來源。建議大家如果好奇,可以點開nowfashion.com的時裝週日程一個一個數。(圖/Style.com)

在這個即秀即買以及數位工具百花齊放的時代中,還認為推廣服裝系列唯有服裝秀的想法,老實說稍嫌過時,雖然走秀是最直接也最直觀的方法,但正如前面所列舉的,要辦好一場時裝週盛會,並不是那麼容易,根本就像一個國家的觀光策略一樣,不該只由一個非營利組織掌管就草草了結。

但這也不是說因為困難所以就不做,而是因為時裝週只是一種現有且逐漸消融的既定形式,不少國際大品牌都已經在質疑參加時裝週還能為自己帶來多少效益了,我們還在思考是否要進場難道不嫌太遲?難道不能趁時裝週及主流媒體漸漸式微的現象開始思考新的出路?而就算有了,以台灣的國力真的有辦法在國際上與他國平起平坐嗎?韓國、中國的時尚崛起,有多少比例跟國力無關?

我倒覺得,與其去想該不該有時裝週這個問題,先活絡一下「台灣服裝設計師協會」這個社群吧。(喂)

欸,我可是很認真的,成立一個工會或協會,清算各方資源和人脈,並充分的整頓,才能看清楚自己在國際的位置,進而去思考怎樣才是吸引國際目光和訂單的方式,說不定到時想出的解套方法是國際上前所未見的,也很難說。

此外,成立協會的目的,也是能讓每一個業內人士的經驗,得以被廣傳成為他人的借鏡,或是另一個創意的發源,就像國外很多程式設計師或記者喜歡在網路上公開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及研究成果,並彼此串連一樣,多點討論就會多更多力量,也就更能吸引外圍份子加入討論,漸漸地,這件事情,就會慢慢的被重視,雖然這看起來很土法煉鋼,不過我覺得這是真的比較實際的做法。(而我也一直很納悶,為什麼台灣時尚圈,跟其他圈子像是平面設計、工業設計比起來,聲量總是比較小,也找不到幾個業內討論本地產業發展的意見領袖?)

整體而言,以推廣台灣時尚的活動來說,目前我覺得比較像樣的,只有Nice Neighbor而已,儘管他們也有許多挑戰等著克服,可是還是希望他們能夠帶來新的氣象。路還長著呢。

寫這些會不會被討厭啊,總之,還請各位大大鞭小力一點。

邱鈺玲(碎念主婦)

過去是時尚編輯、男裝精品行銷,還做過到府收納。人到中年,誤打誤撞完成了小時候的夢想,成為了自由作家。

訂閱
訂閱通知:
0 Comments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留言
6 年 之前

大字看到後來忍不住笑出來了…🤣😅😢

0
喜歡你的想法,請發表評論。x